因為媽媽不小心摔跤了,在臥床一個月以后才告訴我們;也因為有兩個堂弟近期要在老家舉行婚禮;還有就是兒子剛好出去參加校考,我也湊巧有時間。于是,決定回家陪陪不愿來城里生活的父母,回家看看說自己已經沒事了的媽媽究竟怎樣?
坐哥哥的車回家,看著到路口迎接我的媽媽——這個一向要強、能干的媽媽,如今一個腿微跛,身材似乎矮小了一些,虛胖了一些,我的眼睛瞬間濕潤了,媽媽,我親愛的媽媽,確實已經老了,不再是記憶中那個無所不能的、堅強的媽媽了。
在家里面的第一天,沒有wifi,沒有電話,就是靜靜地、安心地陪父母洗洗衣服,做做飯,晚上聊聊天,看看電視。
可是,第三天,剛剛身體好一點的父母卻閑不住了,要去挖房屋背后的一塊地里面的竹根,因為這塊地緊鄰我家的竹園。父親說:已經兩年沒有深翻過這塊地了,如果今年再不管它,明年地里該出新竹子了。
我隨著已經72歲的父親一起到地里,好在,此刻天氣晴朗,陽光明媚、溫暖。
用鐵鍬挪地,用挖鋤挖深深潛入地下的竹根。新翻的土地散發(fā)著泥土的清香,旁邊的油麥菜郁郁蔥蔥,讓人恍如回到了春天。
路過的鄰居開玩笑:你還會干這活啊?父親驕傲地說:她當然會了,小時候沒少干這活呢。
其實,在我小的時候,父親是舍不得讓我干重活的,包括現在,我只是打打下手,真正要挖出完整的竹根,還是父親在行。
他要先弄清楚竹根的走向,然后還是小心不要挖斷鄰居埋入地里的水管。在確定安全的范圍內,才讓我象征性的用鐵鍬鏟一會。看看圖片中那粗壯的竹根,不得不佩服竹子頑強地生命力,在黑暗的地底下默默孕育著,拼命生長,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破土而出,才能看見陽光。
有時候,看著父親不再挺拔的背影,我直想落淚,無情的歲月啊,多希望你走慢點,讓善良、慈祥、忠厚的父親,變得年輕一點,不要讓時光傷害他。
媽媽也閑不住,也到地里幫忙,路過的鄰居看看我們都在地里熱火朝天的勞動,也停下行走的腳步,興致勃勃地站立旁邊,和干活的我們天南海北的閑聊。
不一會兒,地里面熱鬧起來了。有鄰居家剛剛滿一歲的小孫子隨著他的奶奶也到了地里面。他用胖乎乎的小手推了推坐在地邊上休息的我的媽媽,用模糊不清的語言說:我要坐坐。我媽媽寵溺地摸摸他的頭,站起來。小家伙絲毫不客氣地、準確地一屁股坐到那突出的一塊小小的石頭上,逗得地里面的大人都開心地笑起來了。
是的,孩子們永遠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哪里有小孩子,哪里就有笑聲和希望,哪里就有生機和活力。
如今的農村,大部分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在堅守著:老屋、故土、熟悉的鄰里鄉(xiāng)親。偶爾有一兩個小不點,越發(fā)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