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一時,楊絳先生過世了。一時間朋友圈如喪考妣,淚光閃爍,各種先生語錄摘抄,再把先生與丈夫錢鐘書的愛情翻出來復習了一遍,平素也沒見多少人讀先生的書啊,估計大多數只知道一本,還僅限于書名——《我們仨》。
時至今日,朋友圈里已鮮有轉楊絳先生的文,聞風而動的傷懷如雨后水門汀,太陽一曬便不落痕跡……膚淺的情感大多如此,持續不久。
為何楊絳先生的過世會引發集體傷懷共鳴呢?即便是在那些沒怎么讀過先生書的人里頭。
舉個栗子,你在上海,卻從來沒上過東方明珠或者金茂大廈,想著不就在那兒嘛,天天看到不就行了。冷不丁哪天,啪,這倆樓倒了!啥感覺?要命啊,阿拉魔都的地標沒了!魔都人民肯定得瘋,哀鳴遍野啊。這個栗子舉得可能不太好啊,先聲明我可不是恐怖分子,就這一說,給你體驗一下。
同樣道理,先生在世時,跟咱國寶似的,大家都覺得先生還能再活500年,還能再寫500年,先生的書啥時候看不行啊。這一下,人沒了,“我們仨兒”的故事劇終了,終于也到了我們和先生“沒有生離,只有死別”的時候了,那心里肯定空落落的。
從此“楊絳”這個名字被載入了史冊,也就是說再不會寫了……人嘛,對于不能繼續擁有的人和物,總是滿懷傷感的。就這方面來說,對沒怎么讀過先生的書,今天卻特別傷懷的人,也不難理解。
另一方面呢,因為先生的過世,那些早就存在的語錄被翻了出來,大家一讀,條條都特有道理,于是痛心疾首地想,咋早沒讀呢?早讀了生命也被滋養了,這從今往后想讀也讀不著了啊!一通拍大腿啊。別!先生畢生著作無數,你從現在開始讀絕對不晚,也肯定讀不完。可先生要還能繼續寫,你還是不會讀啊,這才是問題。
那下面就分享一些先生有關讀書的語錄:
語錄/壹
語錄/貳
語錄/叁
語錄/肆
語錄/伍
語錄/陸
語錄/柒
語錄/捌
語錄/玖
楊絳先生的生平網上資料一堆,包括今日微信推文排山倒海,基本互扒,我這塊就不贅述了。你要沒空看文字,可以去我喜馬拉雅電臺,我念給你聽,搜ID「猜不中的尾聲」,里面最新一集“致楊絳先生的真假粉絲”。
除了楊絳先生生平,我還念了一篇先生的文章《孟婆湯》,出自《將飲茶》這本書。此文中,先生虛擬了自己死后去飲孟婆茶的過程,實則表達了自己難以忘懷的許多記憶,但文風非常詼諧幽默,讓人頓然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也增加了對生活的留戀。在今天這個日子,特別適合聽一聽。
最后放一句能高度概括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愛情及相處之道的經典語錄,也是楊絳送給年輕人的話:
生命之火萎了,先生已經走了,有人在夏日午后,突然感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