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到省城工作的外地人,不可避免地要考慮讓孩子在哪里上學的問題。當女兒接近學齡時,我也開始關注這方面的意見。
家有孩童的同事常會在閑聊時八卦些孩子上學攀比的段子,還有關于個別老師歧視學生的案例。例如明明家離學校就幾步路,孩子卻非鬧著家長開車接送,不然就覺得沒臉面對由家長開車接送的同學,還有個別老師看待學生因“車”而異,對被豪車接送的學生分外客氣,對開廉價車和無車的學生則冷臉相待。
雖然這些傳言中的故事在現實中所占的比重極小,但還是讓我們這些在這個城市沒有根基的家長們感到憂心忡忡,生怕孩子被攀比之風摧毀了弱小心靈。
許多外地來的同事務實地選擇了在城邊兒或市區偏僻地段買房,以減少自己的生存壓力,避免孩子上學時跟城市中心區域家境更富更強的同學被迫攀比,變得虛榮起來或者自卑下去。畢竟,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何況小孩子呢?
我和老公反復思考讓女兒去哪里上學的問題。我倆屬于白手起家的人,因我三十出頭才跑出來讀研,要孩子又晚,無論從經濟方面還是就年齡而言,都處于劣勢地位。顯然,我們在市區拼不起,又不想退回老家去,怎么辦?
一再考察和商議后,我們決定選擇郊區讓孩子上學,那樣的話既可以接受省城文化氣息的熏陶又可以遠離市區的喧囂和壓力。
大方向定下了,具體去哪里又要斟酌。人們總喜歡到一個自己待過的地方落腳。以前我工作過的民辦院校,曾經在南部山區租過校區,我在那里工作過兩年。
從農村長大的我們,對南部山區的環境和民風比較滿意,就決定退到南部山區去。在那里,我找了一份小學生輔導工作,女兒的年齡一到,就順利地按照市教育局的文件規定上了小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從來沒有后悔過到郊區上學的事情,相反,總是慶幸當初作出了這樣符合自家情況的明智抉擇。
作為外地人,生活在南部山區,沒有人情來往的羈絆,享受著低成本的簡單生活,我們的經濟壓力縮小了好幾倍,就毅然買了屬于自己的房子,給了女兒一個穩定的居所。
女兒所上的學校,平日要求學生穿校服出入,學生以周邊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為主流,攀比風氣相當淡薄,滿足了我們讓孩子在現有家境下心平氣和地與同齡人一起成長的心愿。
如今我們住在山腳下,即使不出門也能悠然望南山。平時走出家門,常有清風襲人,山野的風景盡情把四季的變幻展現在面前,女兒不知不覺就愛上了大自然。
假期里,我們不去外地旅游,女兒會跟著我們在離家不遠的河邊散步,開開心心地學著爸爸撿石頭;或者,我們一家去爬附近的山,春天踏青,秋日采山菊花,女兒還喜歡采集各種葉子帶回家做粘貼畫。
享受自然風光之余,步行不到十分鐘,就可以到達附近的集市。每當從那里經過,女兒就能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各種蔬菜水果隨季節變換著主題曲,琳瑯滿目的農產品和各類吃食充滿人間煙火的味道,女兒從小目睹著著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不至于脫離實際。
另外,如果想去市區玩,搭乘公交車非常方便。因交通便利,我們與以前的朋友會面也不難,想見就見。
郊區的慢生活,令人擺脫了競爭壓力和經濟焦慮,我也多了些閑情逸致,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并從中學習到了許多東西。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他《人的理性》一書中曾經說過:
一個小孩就像一株植物一樣,讓他不受干擾,在同一塊土地上生長時,才發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覺印象,對青少年并沒有好處,會使得他們長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創造。我不是說寂寞本身有什么長處,我只是說,某些美好的事物,只有在伴以一定程度的單調時才有可能獲得。
選擇在郊區讓孩子上學,是我們為孩子的成長所作出的符合家境的最為理性的選擇。我們只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所以不去與人比拼任何東西。
如今我們的生活與榮華富貴無關,卻可以讓女兒無憂無慮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相信女兒長大后能夠耐得住寂寞,可以自得其樂地享受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