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公司里發生了一件比較奇葩的事情。部門里有一個女員工犯了錯,被老板在部門群里批評了一下。本來以為她會難過,會自省,然而結果是被批評的員工笑了,用一種很不屑的態度笑了,還帶有挑釁語氣的說了句,請大家監督,然后就帶動其他員工一起竊竊私語了起來。
這件事情對于我來說,感覺很不可思議,出于一個管理者的責任心,我把這事實情況向上提交了以后,得到的竟然是老板的懷疑,并且開始調查,而員工明哲保身,掩蓋事實,最終我就成了那個在說謊的人。很明顯,他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也就只是為了證明我在說謊,而事實上他做到了。當然,這中間我犯了很多的職場原則性錯誤,我就不多說了。
回到家后,我突然想起來之前離職的一些同事(中層管理者)跟我說過的一些話,我簡單的寫出來,羅列了一下,結果離職原因竟然可怕的一致,那就是老板不信任他們,更不可能授權,所以工作無法開展。而我更是思考了一些近期在公司的事情,也就更加證實了這一點,老板的性格確實多疑,對公司里的同事幾乎都是持懷疑與否定的態度。
2
一個人對于他人的猜疑,經常會得到自我“證實”。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以“我覺得”或“我預感到”等形式假定別人“與自己過不去”,然后把許多無關的事生拼硬湊在一起,借以證實原先的假定。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雙向反饋”的作用,又使猜疑陷入惡性的“循環證實”之中,從而加劇猜疑和人際知覺失偏程度。
在以上的事件當中,老板如果選擇相信員工,那么只是我一個人在說謊,那的權威并沒有受到威脅;如果選擇相信我,他就不得不承認自己威信已經不在,員工對他是表里不一。這個時候他的心里其實已經做了選擇了,哪怕是他找到其他員工去陳述事實,他也自然會忽略一些事實,并且很有選擇性的只聽取那一部分他愿意聽到的內容。
很多人有一種受害者心理,需要通過懷疑和猜忌對方的動機實現對自我的認可。懷疑和猜忌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將對方動機解釋為對自己不利,避免進一步的投入以規避風險。
3
不信任他人是心理創傷的結果,也是自我能力弱化的表現。人都有防御機制,它是保護我們內在感受,同時抵御我們不被我們產生的焦慮和恐懼的不良體驗機制的影響,是一種類似于條件反射的的無意識機制。形成多疑性格的原因有很多找出自己性格形成的本質原因,有助于自己克服猜疑的心態。
有一種父母,言行不一,表面信任孩子,實際上卻總是不放心,從而去干涉孩子的做事方式,甚至是人際關系。這樣家庭中出現的孩子,就可能會有一些自卑心理,在人際交往中也常常表現出不信任他人的狀況。
有些人或許是因為人生經歷中遭受過某些欺騙,并且蒙受了很大的損失,抑或是遭受了較大的情感挫折,因此便會經常小心翼翼,對他人表示出極度的不信任,甚至有一種萬念俱灰的心態。
4
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因猜疑而引起“循環證實”心理,將讓我們陷入到人機知覺失偏的怪圈中。這將對我們個人的人際交往以及身心健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更要時刻提醒自己,要理性的對待自己,要時刻檢討自己的行為和態度,看看是否多了一些不必要的猜疑心。
永遠不要放棄你的信任,因為這是讓你自己獲得幸福的唯一鑰匙。不要停止讓自己更加了解別人,因為這是讓你不至于隨便丟失這把鑰匙的最好方法。
保持一個正直,期待的心。用你聰明的大腦,去辨別污濁,疏遠的事。這才是真的你需要得到的能力。而不是自暴自棄,放棄信任,也放棄幸福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