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老家給女兒擺了一場滿月酒,趁著大家放假,好好熱鬧一番。親朋好友也很給面子,攜帶一家老小趕來慶賀,家里頓時如七月里的熱浪襲人。
孩子多,精力旺,到處可聽到他們尖銳的吼叫聲。有的玩游戲,有的逗狗。互相不認識的,最后也打成一片。我本以為,他們的世界是游樂居多,精神荒蕪。事實證明,我對他們存有偏見,他們其實對知識抱著近乎執著的渴求,大有愿沉浸書本不復醒之勢。
我的房間成了圖書館
因為人多,為安全起見,我打算把房門上鎖,結果發現有一群孩子躲在我的房間看書。有的躺床上,有的坐凳子上,有的干脆坐地板上。他們緊盯書本,人來了也不抬一下頭。這畫面太美,我不忍破壞,只好自行退出。
我房間有一個書架,結婚時置辦的,擺著各種類型的書。而文學書居多,也有專業書。因為他們年齡小,清一色拿的是帶拼音的世界名著。不需要我推薦,他們已做出自己的選擇。
可能是有了讀書的氛圍,孩子越來越多,連不愛看書,卻喜歡湊熱鬧的調皮蛋,也加入其中。不過他只是穿梭其中,爬上躥下,尋找存在感而已。可貴的是,一個表哥的兒子,專心致志地看自己的書,絲毫不受影響。連午飯時間到了,也不想離開。
本來吵鬧的環境,在這里,卻顯得十分靜謐。他們已沉浸書本,在另外一個世界遨游,那里有自己的幻想,有不同于現實世界的溫柔和冒險,還有他們寄予的對未來的想象。
原來,他們生活的日常,不止吃喝玩樂,還有精神的饜足。書本是打開眼界,發現世界的窗口,而孩子正需要這樣一個窗口。如果不能行萬里路,那就讀萬卷書。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筆財富。
我的房間成了圖書館,雖然藏書不多,卻隱藏著一個個奇妙的世界,逗引孩子去發現。只是房間因此顯得亂糟糟的,有的踩著臟臟的腳印,還在我床上吃零食,我本想訓斥,但又不想打擊一顆顆渴望知識的靈魂。床單臟了,洗了就好,愛書的心受傷了,卻難縫合。
小時候的我,也曾渴望閱讀
小時候家貧,家長極少買書,我們只有課本。每一篇課文,均被熟讀,甚至背誦,盡管不懂其中內涵,卻覺得美好。當自己的課本不能滿足需求,便看哥哥的課本。尤其寒暑假,去親戚家,不做別的,就窩在房間看書。
大家都覺得我內向,我也承認。而我越內向,就越把精神寄托在書中。因為書少,便反復讀,有些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不過我偏愛文學書,故到初中,高中,教科書堆積成山,陸陸續續賣掉一些,唯獨留下語文課本,尤其是高中時代的語文讀本。
那時的消費水平不高,書的價格卻不便宜。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本書。一次,與爸爸路過新華書店,我說要買書,爸爸讓我挑一本。我買的是巴金的《家》。新華書店不打折,原價??塊?。爸爸付錢的時候還說了一句,怎么這么貴。從此再沒求爸爸買過書。但是我對這本書愛若珍寶,并用紙包起來。多少個夜晚,我讀得淚流滿面。
我感覺覺新的命運被家族操控而無力自救的無奈,像極了我當初想擺脫家庭,卻無能為力的痛苦。而當自己的心境,在別人那里得到共鳴時,對他便愈加親近。我就是這樣在書里尋找存在感的。
現在想想,當時啟蒙有點晚,當部分同學大量閱讀時,我才剛剛接觸,且是在讀書之余,偶爾抽點時間,少量閱讀。而且多少個寒暑假,我都是在田間野地度過的。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書
如果小時候有人送我書,我想我會歡呼雀躍的。當一個人渴望探索世界的時候,立即獲得支持與鼓勵,比任何物質,都來得實在,甚至是受益一生。何況相對漂亮的衣服,一本書的價格還是便宜些。
所以現在,我會閱讀,也會給孩子閱讀,還會送書給親戚的孩子。我覺得送書,就是送給他一個廣闊的世界,送給他一把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我想讓他們有正確的三觀,并始終相信,有文化,比有錢,更讓人尊敬。
如今孩子之間,攀比心甚重,成人把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無形之中傳遞給了下一代。許多孩子比的不是成績,不是品德,而是誰身上的穿戴貴重,誰家的房子漂亮。那些家窮的,常常自卑,不敢帶同學回家,甚至冒充有錢人揮霍父母的辛勞所得。
最有錢的那個,總是班上最出風頭的,每天豪車接送,并且出手大方,籠絡了一批跟班,連老師也對他敬畏三分。他的人生,令人羨慕,也讓許多孩子自慚形穢。努力讀書,不也是為了過上這樣的生活嗎?人家從小就已經擁有了。因此,讀書也變得功利。
如果此時沒有信仰,心中沒有理想,就非常容易被這種風氣浸染。可以說,閱讀,為他們敞開了一個另類世界。書中的正確價值觀,會在字里行間傳遞給閱讀的人,讓他們明白,人生的意義,有許多種,錢財只不過是最基本的需求,并非萬能,不是唯一。
如果你不會教育孩子,或者沒有時間管他,就給他選擇好書,書本這個老師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助他走向正途,甚至走向成功。一旦他發現閱讀的樂趣,他便會堅持,會陶醉,無需你的督促。
如果你想投資,不如投資教育,小小的書本,卻可以成就一個未來的大家。如果你想給孩子買貴重的玩具,漂亮的衣帽,不如給他買書,買大量的好書,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