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伯德小姐》(Lady Bird)是講訴一個美國西南部小城市女孩Christine想要離開父母,去到紐約讀大學的故事。她之所以自己給自己起名Lady Bird, 也是希望能夠像鳥一樣自由,飛向向往的天空。電影的光線溫和,襯托出這個西南小鎮的溫馨與舒適,實話說,這里很適合養老。但馬上十八歲的女主Christine卻想要離開這兒,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經歷風雨。
故事很簡單,但電影之所以令人感動,是因為我們很多人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我們也曾是Christine,有一些虛榮,有一些勇敢,有一些沖動,有一些執拗。不管我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我們依然愛自己的家人,信任自己的朋友,希望帶著他們的祝福,我們能夠飛得更遠。
1
我們總是渴望遠方
我永遠忘不掉,最初踏入北京的感覺,既緊張又興奮。十七歲的我,獨自一人來到北京這座一待就是十幾年的城市。我也曾像電影中的女主Christine那樣渴望融入大城市,像個追夢人般對大城市的癡迷。就像電影中的女主Christine想要去到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比如紐約。
紐約是個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不論是Taylor Swift的歌曲《Wellcome to?New York》中所唱的那樣,“Everybody here wanted something more, searching for a sound we haven’t heard before”。還是Alicia Keys的歌曲《Empire State of Mind》中唱到的那樣,“If I could make it here, I could make it anywhere”。紐約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也吸引著這只從未走出家鄉的小鳥Christine。
對于一個在小城市沙加緬都長大的女孩Christine來說,她的渴望就是離開這里,去到紐約。于是,她開始為自己爭取去紐約讀大學的機會,她與母親有了矛盾。在母親的眼里,她沒有那樣的才華,家里也沒有足夠的資金,這樣的選擇是不現實的。但她想好了,她要去紐約,無論如何,她都要去那里。
在沙加緬都, 她輕而易舉地就獲得了合唱團的角色,她反倒不開心。而在紐約,她就需要與別人競爭,這反倒是她期待的。這就好像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自投。父母永遠是為孩子好,但孩子總是想要經歷風雨,然后見彩虹。女主渴望遠方,渴望自由,最終,她真的到了心中的遠方-紐約。Christine作為自己的舞臺的主角,也才剛剛登場。
2
我們總是渴望經歷
十七歲的我,獨自踏上火車,并不覺得孤獨,而是異常興奮。我來到北京,因為我渴望自由,渴望遇到愛情,渴望實現夢想,也渴望經歷風雨。
電影中,女主Christine感到遺憾,長到這么大,還沒有經歷風雨。越是被父母保護的好,越是有強烈的內心沖動想要掙脫。
而Christine的母親愛女心切,之所以選擇天主教高中,也是覺得比公立學校安全。她希望能永遠做那只守護自己的孩子的母鳥,讓孩子能免受世界傷害。可是孩子卻不愿意,不接受這一切。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父母那個時代的生活模式已經無法再適用于未來了,孩子終將不是能留在窩里的小鳥。
這讓我想起了希臘神話中的代達羅斯。他將自己的翅膀給了兒子伊卡洛斯,希望兒子和自己能夠一起飛出迷宮。然而兒子的翅膀卻被太陽烤化了,最終兒子墜入海洋而死。就像電影中,Christine的父母給予女兒的翅膀可能并不能保護他們周全,真正要做的就是放手,并給予孩子祝福,讓他們去經歷。
最終,Christine如愿被紐約的大學錄取了。母親讓父親送Christine登機,自己卻沒有與Christine告別。她沒有勇氣面對這一切,鳥兒終于要飛走了,未來的世界里,她再也無法為小鳥遮風擋雨。
3
最終,我們還是做回了自己
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是一部青春電影。它讓人感動地方在于,電影讓我們重新回顧自己的青春,從而更珍惜今天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曾不滿意自己身上的標簽,就像女主Christine不滿意父母取的名字,而非要自己給自己起個別人都覺得很怪的名字Lady Bird。我們也像女主Christine那樣,羨慕有文化氣息的城市,希望自己能活成不一樣的自己。
我們想去自由的地方,過自己定義的生活,但是很快我們又會發現,美好東西的背面總是有著碎屑與憂愁。世上沒有完美的地方,沒有完美的生活,而我們自己更是不完美。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去做別人,最終我們還是做回了自己。這就是生活的真相,只有與自己和解,才是我們真正長大的時候。
女主生在天主教家庭,甚至在天主教高中上學,但她不信上帝。最終當她來到紐約讀大學,一夜宿醉之后醒來,她卻不自覺地走近了教堂。她明白了,一直抗拒的東西早已與自己融為一體,無論你怎么掙扎,你都不可能擺脫,她最終選擇了平靜的接受。
我們每個來到異鄉打拼的人也都曾希望自己像鳥兒一樣,可以自由飛翔。但現實是殘酷的,不久我們便發現,外面的天空中不光有更大的鳥,還有獵人。
我們努力擺脫小地方的氣質,但最終小地方還是在我們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烙印。曾聽你個朋友講自己的故事,她來自西南的一個小城市,到了北京依然有一口濃濃的鄉音,甚至講英文時也帶著口音。于是經常有人開她玩笑,她恐懼到不敢說話,每天悄悄練習說普通話。后來,她的普通話標越來越標準,但她燒的菜還是故鄉那股濃濃的辣椒味,于是她便不再抗爭。最終,選擇與自己和解。
我們也像Lady Bird那樣,有自己鐘情的城市,無論在哪里,那里都會既有黑暗也有陽光,既有悲傷也有快樂。我們與家人曾互相傷害過,又最終和解,我們與朋友互相拋棄過,又最終擁抱,我們與這個世界對立過,又最終釋懷。來到一座城,走進一間房,愛上一張床,絕不后悔。最終,我們不問who are you, 而問who you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