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去搜索,能搜出一大串跟好奇心有關的名人名言。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我也說:“保持好奇心是應對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的唯一方法。”哈哈,開個玩笑。
我自己是一個非常好奇的人,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我的博士生導師給我取了個外號,叫“Dr.Why”,就是“為什么博士”。一是因為我特別愛問“why(為什么)?”,二是我的姓氏“魏”(拼音wei)在德文中讀作why,而我的博士生導師恰恰是個德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之所以把科研作為了自己的職業,一大原因就是我對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
你如果要是問我,想培養能夠創造未來的孩子,什么最重要,我肯定把好奇心擺在前排。為什么呢?因為好奇心是人學習的動力,而且是一種深刻的內在動力。我們老是說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和認知能力,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內在驅動去學習的話,那所有的學習都是無源之水。所以,我會特別在乎培養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你可以怎樣做,去培養和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呢?接下來給你講講從科學研究中得出來的方法。
1.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種對新事物或新環境產生關注、探究和提問的行為傾向。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你可以回想一下,當你送給孩子一個新玩具時,他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打開,這邊擰擰那邊摸摸?當孩子第一次去沙坑里玩時,他是不是興奮得用腳踩、用手抓?
英國的神經科學證據發現,小寶寶有跟成年人一樣的好奇心。我們大人覺得自己馬上要學到新東西的時候,腦電波的θ(Theta)波的活動就會增強。科學家發現,當他們給11個月大的小寶寶介紹新玩具的時候,寶寶的大腦中也有θ波的活動增強。
有許多研究證明,我們在孩童時候最好奇。雖然孩子生來都有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卻會慢慢消退。想想你自己,現在看到一種新事物時,你是想沖上去試一試,還是直接無視?遇到一個問題時,你是用過去的舊方法來解決,還是想嘗試一些新方法?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好奇心還不如孩子,那再正常不過。人的認識越多,相對而言,新鮮刺激就越少,因為常見的東西他都知道了。
你也可能舉例子反對我:有的老人七十多歲還玩微信發朋友圈呢!是的,一來好奇心有天生的個體差異,二來好奇心的持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童年生活的影響。我猜,保持好奇心的老人家在大概率上都有個好媽媽。接下來我告訴你,研究發現孩子的好奇心受什么影響,你就明白我為什么敢這樣猜測了。如果你希望寶寶的好奇心能一直保持下去,那就請你認真聽一聽。
剛才咱們說,好奇心是一種對新事物或新環境產生關注、探究和提問的行為傾向。在具體的表現上,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新奇的東西敏感,能夠注意到它,特別想要去探究,你肯定能在自己孩子身上觀察到這一點。
接下來,要有探究的行為,去看一看,聽一聽,擰一擰,手耳眼口全用上,就是想知道這新東西是怎么回事。
再者,不弄明白不放手,探究起來特別能堅持。有時候,孩子看大樹下的螞蟻窩,能看上二十分鐘,你怎么喊他都不動,這就是好奇的典型表現。
還有一個表現,你肯定特別熟悉——提問,孩子整天不停地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就是活脫脫的“十萬個為什么”。
一般來說,孩子已有知識信息的豐富程度和思維水平影響著他對什么產生好奇,也影響他表現好奇的方式。
比如說,孩子的好奇對象一般是跟他生活有關的事物,螞蟻、花、車等等;孩子兩歲的時候,還在感知運動階段,思考離不開行動,大多用動作去探索;到了五六歲,抽象思維慢慢開始,有可能會純粹思考,抽象出事物之間的關系;孩子小時候經常問的問題是,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這是做什么用的?長大之后可能問,為什么?是怎么回事?等到孩子有了時間概念,還會問,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總的來說,在孩子眼里,許多事物都是新奇的,所以他們關心、探索、提問。如果父母給這些關心、探索和提問更多的鼓勵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就會延續下去,逐漸內化為相對穩定的人格特點。
有很多科學研究發現,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好奇心,其中,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好奇心的影響很大。今天我著重講媽媽的影響,不過,如果你是爸爸,套用里面的道理,也是一樣管用的。
科學家發現,在培養好奇心方面,有三種不同的媽媽:
權威專制型的媽媽:難以容忍孩子的探索和破壞,有點兒像消防隊長,孩子有點兒熱情探索的火苗,就被她滅掉。
放任不管型的媽媽:她們放縱孩子的任何行為,不限制也不支持,任由孩子成長,像普通吃瓜群眾一樣。
擔當鼓勵者、支持者、合作者角色的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點像孩子的粉絲兼助理。
2.你是消防隊長、吃瓜群眾,還是粉絲助理呢?
消防隊長媽媽是怎么滅火的呢?
孩子舉著一只蝸牛對她說:看,媽媽,蝸牛沒有腳也會走路!
她大喊:趕緊扔掉,臟兮兮的!孩子好奇心的火苗“唰”地被滅掉。
孩子走在路上,突然感嘆:地球好大好大啊,就像一張大大的床,為什么大人說地球是一個球呢?
她笑道:不對,孩子,因為地球是圓的。好奇心的火苗“唰”地被滅掉。
孩子問:媽媽,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
她說:哪有那么多為什么,天空本來就是藍色的!“唰”,好奇心又被滅掉。
孩子的好奇行為,受到了消極干預,好奇心自然會很快消減,最后對新奇刺激也回避退縮。
吃瓜群眾媽媽一般怎樣應對孩子的好奇行為?
基本上就一個詞——不管。
孩子舉著一只蝸牛對她說:看,媽媽,蝸牛沒有腳也會走路!
她說:哦,你玩吧。
孩子走在路上,突然感嘆:地球好大好大啊,就像一張大大的床。
她沒有任何反應。
孩子問:媽媽,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
她說:不知道。
孩子的好奇表現被忽視,得不到支持,只能靠自己。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有很多主動探索行為,但總不能持久,對新事物淺嘗輒止。他們的好奇心有廣度,沒深度。
粉絲助理媽媽呢?
她總能關注孩子的成長,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當孩子有啥新想法,她就像追星的粉絲一樣,迅速反饋,給足鼓勵。這還不夠,她還會當孩子的助理,滿足孩子當前的需要,給孩子幫助和支持。
還是用剛才的幾種情況舉例子吧。
孩子舉著一只蝸牛對她說:看,媽媽,蝸牛沒有腳也會走路!
她說:哇,寶寶你是怎么發現的?
孩子說:我看到一只蝸牛在動,就把它拿起來,發現它沒有腳!
媽媽可能在孩子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孩子進一步探索:是呢,我們是用腳走路的,蝸牛不是。你再把它放在地上,看看它不用腳,是怎么移動的?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動物,也是沒有腳就能走的呢?
孩子走在路上,突然感嘆:地球好大好大啊,就像一張大大的床,為什么大人會說地球是個球?
她不會直接否定孩子,而是沿著孩子的想法啟發他說:的確,地球非常大,而且走在路上平穩又舒服是嗎?你的直覺好像是說地球就是平得像床一樣。那么,你一直一直走,走到大大的床的邊上,會怎么樣呢?
孩子問:“媽媽,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
媽媽回答說:“媽媽以前學過,好像跟光線的折射什么的有關,但不能確定對不對。咱們一起去查科學繪本,或者上網搜一搜,好不好?”
了解藍色天空的原因之后,媽媽會進一步啟發孩子:“天空一直是藍色的嗎?也不是,快下雨的時候陰沉沉的,這又是為什么呢?”鼓勵孩子先思考,然后再去查證。這種媽媽教孩子具體的操作路徑,是陪伴孩子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給力的小伙伴。
哪種媽媽的孩子好奇心更強呢?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
在粉絲兼助理型媽媽的鼓勵和支持下,孩子的好奇心得到發展,不僅僅對新事物敏感,而且能夠深入地去探究。研究也證實,這種類型的媽媽,她們最可能培養出能保持好奇心的孩子。反之呢,消防隊長型的媽媽對孩子好奇心的負面影響最大,要大于吃瓜媽媽。
3.有利于孩子好奇心發展的養育清單
今天我講了做哪一種媽媽,能保護孩子好奇心。你我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你教孩子知識,可能知識會陳舊。但如果你幫助孩子保持好奇心,他將自主探索新知,永遠站在時代浪潮之巔。
最后,我給你列了一個有利于發展孩子好奇心的養育清單。科學家發現,下面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孩子好奇心發展,你可以對照檢查一下:
媽媽自己的好奇行為多;
媽媽與孩子進行的互動多;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建立寬容、接納的家庭氛圍;
容忍孩子的冒失行為;
給孩子相對新穎、不熟悉的刺激物或開展新奇的活動;
引導孩子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鼓勵孩子提出問題;
給孩子設計懸念、激發提問,但不直接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