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布施”,是菩薩六度之一,也就是說,要從煩惱的凡夫境修證到覺悟的菩薩境,需要修持的六種方法。這六度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布施,又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么三種,而所謂的“無畏施”,指的就是用自己的智慧、知識等等,化解別人的煩惱與痛苦,讓別人感覺到身心安樂。
比如說,某個朋友患了重癥,面對病痛他非常擔憂,這時候你能說一些祝福的話、鼓勵的話,讓他的煩惱和擔憂漸漸減輕,這就是無畏布施。
再比如說,某個與你有約的老同學突然身體不適,只得爽約,你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處處為他著想,體貼他、關心他,讓他感受到溫暖,這也是無畏布施。
日本醫學博士、腫瘤學教授、“癌癥哲學門診”的創辦人樋野興夫先生,發明了一種“話療處方”,就是通過“話療”幫助癌癥患者和病人家屬解開心結、減輕煩惱的療法,他的這個話療處方,也是無畏布施,而通過這本《縱然明日離世,不礙今日澆花》,我們便能了解到“話療處方”的神奇之所在。
在《縱然明日離世,不礙今日澆花》一書中,作者樋野興夫“由死觀生”,認為思考生死之事乃是重新審視人生的契機,所以,不論是癌癥患者本人,還是家屬,都應該趁著這個契機,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悲觀與痛苦之中。
所以,樋野興夫所謂的“話療處方”,就是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精神狀態、心理素質等,開出的具有針對性的心靈處方,只不過,癌癥哲學門診開出這個話療處方,全是話語,這與佛門中所謂的“言施”,即用話語幫助人們解除煩惱。
話療處方,初聽起來讓人覺很新鮮,但也有很多人對這種“話療”的效果表示懷疑。其實,“話療”的優點有很多。
首先,話療補充了化療的不足。化療醫治身體,話療解決的卻是心靈上的問題;化療的目的是消滅癌細胞,而話療則能幫助患者和患者家屬放下煩惱、憂慮,讓他們的心情由陰霾轉向陽光。
其次,這種話療能夠有效改善醫患關系。通過聊天的方式,醫患之間進行更加良好的溝通,患者向醫生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而醫生則能給予及時的疏導。這樣一來,就能避免癌癥患者持續堆積負面情緒而最終造成精神上的崩潰。同時,在患者與醫生的互動溝通中,更增進了醫患雙方的理解與信任。
再次,即便不是癌癥患者,當人生陷落時,也能通過話療處方重新找到人生的意義,重獲生活的勇氣和信心。當我們身邊的朋友出現抑郁情緒時,我們就可以采取話療,幫助他們緩解心靈痛苦,盡管我們不是專業醫師,但根據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也能扮演一下醫生的角色,幫助別人走出抑郁的狀態。
那么,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哪些話療方法呢?
本書作者樋野興夫先生,在《縱然明日離世,不礙今日澆花》一書里認為,人,要善用語言的力量,不僅要在平時多說善意的話、鼓勵的話、安慰人的話、能帶給人力量的話,而且,還要用積極的話語來鼓勵自己,在人生的低潮期,對自己進行療愈。
樋野興夫指出了這樣幾個話療方法:
一是,平時多夸贊別人,多用一些感謝用語,這樣能夠給他人帶來溫暖,同時也是對他人辛勤勞動的尊重。你越是看到他人的優點,就越是會心生感激,這樣就可以改善人際關系。
二是,在當今這個每個人都渴求溫暖的社會里,即便有人說錯了話,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就沒必要抓住別人的錯處不放,更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言論而對這個人進行全面的否定。所以,在回應對方的談話時,應考慮到對方的心情,盡量說一些溫言暖語。
三是,說話時有些幽默感,即便談話內容與嚴肅問題有關,也得保持一些幽默。要知道,心態就像照鏡子,你的幽默、溫暖和善意,都會傳遞給對方,療愈對方,幫助對方從恐懼、焦慮和痛苦的陰影里解脫出來。
“話療處方”也是一種藥,它救治的要點是人們心中的病癥。雖然我們這些非醫科專業畢業的人,不懂如何解決身體上的病痛,但是,用暖心的話、善意的話和鼓勵的話去幫助別人,這個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所謂“話療”,就是一種無畏布施。表面上看,我們用語言的力量幫助了別人,但轉念一想,我們幫助的又何嘗不是自己?通過語言的力量,給對方注入信心和勇氣,這何嘗不是給我們自己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