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在猶豫要不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六龍飛天》五十集下來,無數次想要在深夜“奮筆疾書”的沖動,都被壓抑了下來。可現在不一樣了,我終于通過短短五十集的時間一瞥了李氏朝鮮第三代君主李芳遠的一生,劇終之時,他終于站在權力的巔峰了,卻得到徹頭徹尾的孤獨。歷史上,他是政變奪權、弒師殺兄的劊子手,也是銳意革新、政績卓著的政治家。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戲劇作家筆下的好材料。
我不喜歡看韓國的歷史劇 ,也是有理由的。試圖割裂中原文化對其的深遠影響,場景布置粗制濫造,相比我國兩千年文化的源遠流長,深厚積淀,韓國作為中原從屬藩國的歷史,應該很難創作出深刻的作品出來。《六龍飛天》是個例外,編劇的野心,不僅僅是為了塑造了一個鐵血君主的成長史,而是生動描繪了一幅亂世中的眾生相,君主和臣子、俠客與謀士、將軍與百姓...如果跟隨電視的視角,站在每個人的位置設身處地,不禁會想,什么是惡?什么是善呢?每一次選擇是為了守護?還是為了掠奪呢?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極善面,也沒有一壞到底的極惡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利益取向和價值觀中徘徊,相互牽絆著彼此的命運。
在短短五十集,也就是五十多個小時的長度,令人驚嘆地塑造了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為理想主義插上翅膀的朝鮮設計者鄭道傳、剛正不阿但優柔寡斷的李成桂、天真善良又忠心不二的無恤、武藝高強卻悲痛隱忍的李芳地、在愛情與責任間徘徊不已的焚伊、更是完整地展現了李芳遠從幼年到青年再到中年,長達幾十年的人生歷程。
無論是對主角六龍的塑造,還是對配角的描繪,都有真實而立體地呈現。情節發展環環相扣,節奏有張有弛,可見編劇深厚的功力。冷冰冰的篡位奪權史,卻讓人看得津津有味、熱血沸騰。正所謂歷史是冰冷的,而人確實是鮮活。雖然是作為后人去揣度古人的意志,但卻很成功地提供了一種契合歷史的解讀,讓現世的我們能夠汲取一些精神的養分。
李芳遠與父親李成桂
決定去看《六龍飛天》,是受到了《思悼》的影響。《思悼》中劍拔弩張的父子關系,讓人驀然唏噓。朝鮮李氏君主英祖把思悼世子活活餓死在米柜中,把封建帝王家扭曲的父子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不同于很多影評人的態度,我認為《思悼》是一個限于篇幅所以并不特別飽滿的作品。誠然,看老派影帝宋康昊和新派影帝劉亞仁飆戲很過癮,但人心的變化都是用時間丈量出來,所以《思悼》在敘事方面,比《六龍飛天》有先天的劣勢。劉亞仁說,《思悼》用光了他所有演技,他甚至真的在磕頭戲中,磕得頭破血流。但在如此有限的鋪墊中,我還是害怕會"用力過猛"。《六龍飛天》同樣是在用心刻畫父子關系,卻顯得從容許多。我認為劉亞仁也奉獻了自己迄今為止最好的演繹狀態。舉手投足間,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
父親李成桂將軍馳騁沙場、戰功赫赫。在幼年的李芳遠心中,父親是展特格爾(蒙古語,最強的男子漢)。但他無法想到的是,父親會向李仁謙低下驕傲的頭。李仁謙,陰險狡詐但又權傾朝野。這種人生的無力感,令躊躇滿志的李芳遠無法承受。他感覺自己的世界崩塌了,身上的力氣仿佛失去了一半。父親不再是指引他人生的那面旗幟了,他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失去的方向,直到他在長平門看到了那個不畏權勢、振臂高呼的儒者鄭道傳,才總算有了精神的支柱。
李芳遠自幼聰明過人,是李成桂將軍的第五子。哥哥李芳雨和李芳果都是父親的得力助手,弟弟李芳碩、李芳藩年紀尚小。對于李芳遠來說,他并不是父親最看重的,也不是最疼愛的。所以他從來沒有想過要刻意去迎合父親的心意,他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和自由的成長空間。他在成均館艱難而孤獨的青春歲月里,更加磨礪了他不順從的性格特點。
李芳遠偷偷地為安邊策蓋上父親的將軍印,是父子倆產生分歧的開始。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不僅僅是挑戰了父親的權威,更是因為這樣的一個行為,讓整個家族命懸一線。李芳遠勸說父親未果,他就用這樣的一種方式替父親做了決定。看起來是很魯莽,實則非常的自信,他篤信自己的判斷,認為只要是做了正確的事情,先斬后奏,父親也只能是無可奈何。事實上,這種不計后果的決定,正是為后來的叛變拉開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序幕。倘若沒有李芳遠的勇氣,瞻前顧后的父親永遠都不會跨出這一步。李芳遠異于常人的決斷力,讓他鋒芒凸顯,也讓被逼迫的父親對他有了心結。
在父親李成桂推翻高麗,建立新朝鮮的過程中,李芳遠功不可沒,但他卻并沒有順理成章地成為世子。父親不立長不立賢,偏偏是立了自己偏愛的幼子李芳碩為世子,是父子關系邁向決裂的開始。李芳遠和父親就像站在了性格的對立面,父親優柔寡斷,而李芳遠卻果斷決絕。正如他無法理解父親為什么既然要政變,卻怕鮮血玷污了自己的手一樣。父親也在李芳遠一次次不計后果的行動中,對他心生忌憚。父親馳騁沙場,一世英明,他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后世心中的名聲,試圖想要弱化掠奪者的形象。在知道鄭夢周非殺不可的時候,仍然做不了把鄭夢周一除為快的決定。因為鄭夢周是昔日的好友,更是百姓心中高麗的忠臣。李芳遠在善竹橋殺掉鄭夢周,本是為保全自身的大勢所為,卻被父親認為是毀掉了百姓對他們留存的好感,甚至讓他以死謝罪。生命和名節在他們的心中有不同的分量。
所以,在建國后,可以感覺到父親有意地打壓李芳遠的力量,排除對年幼世子的威脅。沒收了私兵,出使明朝,雖然知道是九死一生,父親還是做了這樣的決定。臨走時李芳遠向父親行大禮,頗有一種決然之意,讓人動容。父親一箭雙雕,一是解決了外交難題,二是為削弱李芳遠的勢力,待世子長大成人。李芳遠雖然知道父親的心意,仍然抱定了衣錦還鄉的決心。
李芳遠在協助父親稱王的過程中,雖然舉足輕重,多次救父親和家人的生命于水火,卻沒有得到父親應有的認同。對于任何一個想要竭力得到父親贊揚的孩子來說,是致命的。父親很矛盾,他愛惜他的每一個孩子,甚至在李芳遠入獄時,差點為了他而舉事,但最終他還是無法說服自己去接受,一個他根本無法掌控的孩子。最后,李芳遠策劃兩次“王子之亂”,最終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他殺了恩師和世子,父親罵他:豬狗不如。
李芳遠登基后,為了照顧咸州父親的病情,尋了珍貴的草藥為父親送去,每次,父親都殺了他派去的人。無法揣度李芳遠此舉,是出于真心,還是只是為了挽回一點兒自己的形象。但是父親與兒子關系決裂至此,是因為對權力的渴望就像他們心中的蟲子,在彼此的命運里,相生相克。兒子滿腹抱負,父親要他無力施展,一步步將他們引向了深淵。
李芳遠與朝臣洪仁邦
曾經有篇劇評這樣講到,李芳遠其實是被李成桂、洪仁邦和鄭道傳共同培養出來的,他們分別教給他人性的脆弱、丑陋和高尚,也讓他變得更加果決和現實。洪仁邦在李芳遠的成長中舉足輕重,就像洪仁邦說的那樣,李芳遠和他很像。但李芳遠卻不甘與他同類。
洪仁邦是塑造得較為成功的朝臣代表,在成為權力中心之前,他也是飽讀圣賢之道的儒生,正直而文弱。和大部分懷揣治國夢想的儒生并無二樣。但隨后,他在政變中被俘,很快屈服于酷刑之下,就讓他徹底改變了。憑借李仁謙和吉太昧的力量,迅速而又瘋狂地積攢自己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到達都堂三人幫鼎力的位置。對權力的瘋狂渴望,正是他對自己軟弱的曾經的一種粉飾。
洪仁邦說對李芳遠說:你無法忍受無能的自己。李芳遠卻說:不!我是無法忍受自己沒有夢想。洪仁邦對李芳遠的透徹的了解,源于他們信念的共識,他們都崇拜權力的力量。 但遺憾分屬兩營,洪仁邦逆民心,必亡;李芳遠順民心,而昌。
李芳遠與恩師鄭道傳
鄭道傳是全劇中非常重要的主線,他是凝聚六龍的關鍵人物,是一個罕見集理想和力量于一身的人才。在長平門之變中,他受到了萬千儒生的擁護。他的慷慨陳詞,和那首無異議也的大合唱,有極強的煽動性。正如歌詞所唱的那樣,政治與刀劍無異。刺痛了每一個在暴政中飽受煎熬的人,他們與鄭道傳一起吶喊,是非常具有理想主義的一刻,也正是這一刻,震撼了李芳遠幼小的心靈。說鄭道傳是李芳遠的人生導師,一點兒也不為過。是他點燃了李芳遠心中希望的火炬,讓他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甚至在李芳遠有了二心之后,他依然清楚地明白,鄭道傳和鄭道傳所描繪的天下還是那樣的讓人心潮澎湃,他們只是無法選擇般地走向了不同的路罷了。
鄭道傳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有兼濟天下的抱負,也有運籌帷幄的策略,他為政變做了萬全的規劃,這與他的為官出仕的生涯是相符的。不同于李芳遠的初生牛犢不怕虎,鄭道傳對局勢有著非常清醒地認識,他深知任何一個錯誤的決定,甚至是無法掌控的變化,都可能使大業萬劫不復。而這正是他和李芳遠的矛盾所在,李芳遠的出現和存在使大業產生了很多不確定性,而這樣的不確定性,是讓鄭道傳是非常忌諱的。所以,雖然李芳遠用聰明才智讓他們躲過了這一路上的眾多劫難,鄭道傳也一度認為如此出眾的才能是可以在新朝鮮委以重任的人。但當李芳遠殺掉鄭夢周之后,鄭道傳就徹底地放棄了李芳遠。因為在鄭道傳建立的新朝鮮里,不能由一個君王的任性,左右國本,讓新建立的王朝再次陷入風雨飄搖中。
在新朝鮮建立后,李芳遠的勢力被大力地打壓,鄭道傳終于坐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掌握了人事、軍隊和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事實上,在他擁有了如此多的權力后,又沒有其他權力制約平衡的情況下,令人感到諷刺的,他也成為了自己口中那個可能會由于個人的喜好而動搖國本的人。也許這可能就是設計中還未具有雛形的君主立憲制,君王的權力是得到了限制,但卻沒有其他的力量來制約鄭道傳的。他發動人民的力量做了土地改革,卻在焚伊在向他討要土地的時候,顯得有些過河拆橋,兩面三刀。這么說來,全劇最有能力又兼具品格的鄭道傳并不是那么完美了,因為不完美,所以才真實。他與李芳遠之間都一心向民,但最后卻針鋒相對,都是為了奪得最高權力,而展開的較量。
鄭道傳最后死于李芳遠的劍下,宣告了這場較量的結束。鄭道傳最后對李芳遠說“我累了”,似乎默認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態勢。本來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一樣,無奈命運讓兩人站在了你死我活的兩個陣營里。李芳遠殺了恩師鄭道傳,沒有絲毫的猶豫。雖然而后在回憶兩人的過往,李芳遠心中無比的痛楚。但這一次決定,也如他以前所做的所有決定一樣,沒有半點兒的猶豫,是他自己殺死了心中的那個少年,事已至此,就無法回頭了。
李芳遠與儒者鄭夢周
鄭夢周雖然出場戲份不多,但鄭夢周的死,是李芳遠命運的轉折點。鄭夢周是高麗王朝最后的忠臣,是用生命捍衛一個王朝的殉道者。從儒家的道義層面上講,他忠心耿耿,丹心可鑒。但他為名節所羈絆,似乎又是做了阻礙歷史發展的人。李芳遠曾對鄭夢周說:“歷史不過是看后代的百姓們如何議論罷了,在我的心中,只有眼下和我一同踩在這片土地上,呼吸著,咬牙活著的這一世的百姓?!?但鄭夢周相反,他鄙夷李芳遠,打著謀求百姓利益的旗號,實則卻在謀求自己的霸業。這樣價值觀的激烈碰撞,讓人難以辨出誰是誰非。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李芳遠殺掉鄭夢周的那刻起,就是身邊的人背離他而去的開始。
下面這段經典的對話,讓人難以忘懷。
李:之前您和我說過不要拿百姓做借口,所以我有好好觀察百姓們,但是百姓們啊,并不關心社稷會怎樣,對于百姓來說,如此亦如何,如彼亦如何,不管是圃隱先生您守護江山社稷,還是三峰想要建國,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什么關系,百姓只需要米飯和生活的快樂,這些就足夠了。
圃:你聽好,儒者并不是追隨百姓的,是要包容百姓,并且引導百姓,是包容他們才需要社稷,為了他們的儒者之心,我們稱之為忠,如果放棄了忠,心中的百姓也將隨之消失。
不管你們怎么做,你們能得到的,只是高麗和我這百斤多點的身軀罷了,此身一死再死,縱死一百次,身子被腐蝕,白骨為塵土,但心中的忠的一片丹心,寧有改理與之。
李:那片心,真是可嘉。
圃:你倒是有一件東西可以從我的身上得到,千年的惡名,明日早上開始你會和鄭夢周這個名字糾纏千年,被記錄被談論,你好好忍受吧。
李:好的,就那么辦吧,如果無法在今生與先生糾纏,我就努力在死后的千年歷史里,與先生糾纏在一起吧。
關于李芳遠是否應該殺鄭夢周,大家有很激烈的討論。多數人都站在了李芳遠的這邊,認為這是形勢所迫,為了活命,為了大業,李芳遠只是做了李成桂和鄭道傳都不敢做的事情。其中有網友也舉了這樣一個例子:5個人突然出現在火車軌前,你是列車長,如果火車變道躲開他們,但會撞死1個鐵軌旁的行人。變道還是不變?有人說變道,撞1個救5個劃算;有人說不能變道,撞5個因為他們沒守規則。如若面臨這樣的處境,就不可能存在最正直的選擇。鄭道傳們寧愿失敗,也不能失節。李芳遠雖保全了大業,但名節已失,千秋的罵名和眾人的背棄就是必須要承受的代價。這樣看來,我們只能祈求人生不要有這樣的兩難的選擇,但如若真的不幸遇到,我們也只能遵從自己心的指引。
李芳遠與戀人焚伊
作為歷史正劇,愛情不是這部劇的主線,雖然著墨不多,但卻可圈可點。焚伊是窮苦百姓的代表,被壓在社會的最底層,苦苦地為生存而掙扎。她與李芳遠戲劇化的相遇,讓李芳遠對這個一把火燒了官府糧倉的女子暗生情愫,可能也只有李芳遠會覺得“這太浪漫了?!?亂世中,他們嫉惡如仇,在鄭道傳的指引下,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由于階級的差異,讓他們雖然相知、相愛卻不能最終相守。但如果把這些都僅僅歸因于階級的差異,就會像焚伊曾拒絕李芳遠的借口,“不想成為妾”,一樣爛俗。階級的懸殊是始因,最重要還是他們僅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規劃人生,就像兩根平行線,雙方都未曾想過要放棄所有去靠近過,所以只能相望而不能相交。焚伊的身后,有對她翹首以盼的泮村人,她無法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而自己一個人獨活。李芳遠最后也拒絕了焚伊委身于己,就放人一馬的交易,而選擇地放手。每個人都有自己肩負的使命和需要守護的人,所以,雖然有遺憾,但這才是符合情理的設定。
有情人最終天各一方直至終老,李芳遠說:他知道焚伊在哪個地方微笑地活著就好了。生前最后的一次相見也是在無恤的撮合下,在影片結尾才放出來。無恤問到:是否攻打倭寇占領的馬島是為了焚伊,李芳遠答到:你覺得,我還會剩下這種浪漫嗎?
是的。在權力斗爭中,李芳遠已千瘡百孔,他不再是和焚伊初遇時那個明媚的少年了。他似乎得到了一切了,但焚伊卻是他無法抓住的百姓,而這就是他的命。
李芳遠與夫人閔多敬
李芳遠的正妻閔多敬,后來的元敬皇后,一出場就感覺氣質非凡,有人甚至用“亂世佳人”來形容她,端莊大方、聰穎果斷、她和她身后的海東甲族,是李芳遠政變的堅強后盾。如若不是在電視設定中,有焚伊作為初戀的虛構存在。她和李芳遠也應該是佳人一對。
她不惜犧牲名節與李芳遠達成政治聯姻,為的是擺脫洪仁邦的束縛;而后又在李成桂一方差點敗北的時候,對父親說,如若失敗,小女就會與父親斷絕父女關系,以保全海東甲族能長存。這樣的膽識,卻是和李芳遠有幾分相似的。他們也在而后相濡以沫的人生中,步調達到了高度的契合。在李芳遠在眾叛親離的時候里,她是唯一一個肯定李芳遠的人。李芳遠政變前夕,她對他說:“無論如何,妾身都不后悔”。此等決然之意,堪稱女中豪杰。
但正如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圓一樣,李芳遠稱王后,他也開始打壓海東甲族的勢力。不知是忌憚外戚的力量,還是懷疑他們在繼承人的選定上從中使壞。他與閔多敬的第三子李裪天資聰慧,而他卻對其說,不能再讀書了。你怎么能比世子還用功。李裪說,人活著至少要干點兒什么啊。可能是和曾經的自己太像了,雖然他深知,這可能又是一場腥風血雨,但他卻無力反駁自己的兒子。李芳遠最后廢掉世子,讓李祹繼得大業。
歷史上,李芳遠與閔多敬感情甚好,閔多敬逝世的時候,李芳遠悲痛不已,絕食數日,就好像靈魂已隨她而去了一樣。
李芳遠與護衛英奎
護衛英奎,不僅陪伴了李芳遠的成長,最后還用生命捍衛了他的夢想,他用生命守護的,李芳遠私藏的兵器庫,最終堅持到了李芳遠政變的那一天。英奎臨走前,說的最后一句,竟然是“把門關上”。英奎毋庸置疑的是對李芳遠最忠心不二的人,他從來不會去懷疑少爺所做的決定,而只是默默地去守護他。英奎去世后,李芳遠自己拿起了劊子手的劍,殺了老師和弟弟,雖然他大可不必自己親自上手,讓武士來做即可。但他怕如果讓無恤等來做,他們就會離開他。因為那個曾經堅定不移地站在他的身后,為他殺了鄭夢周的英奎哥已經走了。
得知英奎的死訊,李芳遠哭喊著一聲聲:“哥”,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實在李芳遠心中,英奎,才是真正的親人,但這個親人永遠地離開他了,往后他也只能拖著這身軀殼,默默地走完剩下的路。
后記
洋洋灑灑8000+的字數,一氣呵成,可以說是迄今為止自己寫過的最長的一篇隨筆了。雖然篇幅較長,卻未曾有過絲毫的遲疑。因為我終于完成了幾個月以來的心愿。在過去的幾個月的時光中,我壓抑了每一次“奮筆疾書”的沖動,那些詞句,久久地氤氳在腦海中,激勵了我在這樣一個安靜的深夜去完成它。
不認同悲觀主義者宿命天定的論調,我以為,冥冥之中指引我們歸宿的其實應該是由我們生存的周遭環境、秉持的價值取向、所處的心智水平、每一次經意不經意的選擇所共同決定,走過的路,遇到的人、干過的事,都讓我們不偏不倚地朝著那個方向去前進,我們同時接受著自己喜歡、甚至不喜歡的人的共同培養。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愿意相信前方的路是有很多條的,但人的內心總是會讓我們做出有偏向性的選擇。所以實際情況是,路,往往只有一條。很多人曾經這樣期盼,希望人生中的某個瞬間或者某個選擇可以重新來過,但在不改變其它變量的前提下,他大多還是會做出和當初一模一樣的選擇。
李芳遠的人生路中,看似有很多種選擇,抑或是像哥哥李芳果那樣,明哲保身,選擇中庸之道,退出權力的爭斗。但我們卻不能用李芳果的價值觀來衡量李芳遠的人生。李芳遠其間多次的迷失和回歸,都是符合他心性的唯一選擇。在李芳遠的世界觀里,如果不選擇政變,他無路可走,在編劇的塑造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同身受了。人一輩子總要做點兒什么吧,李芳遠說,為什么別人的抱負是理想,而我的抱負是野心。置于事外的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所站的立場,和你所選擇對立的人所決定的?!钡肋@些的他,就會改變自己的選擇嗎?不會。他怎么可能忍受碌碌無為的自己。剝奪了他的意志可能比剝奪他的生命還難受。所以,他的眼前,只有一條路,雖然這條路會把他引向無盡的孤獨。
老子在《道德經》中闡釋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的深刻含義。在不斷追求極致的過程中,不知道哪天就會首當其沖地被折斷。所以,人們開始權衡與選擇了。是用無為來保全自身,求得一世的安穩;還是鍥而不舍,一邊收獲也一邊失去。是選擇剎那芳華,還是細水長流。有人說,有些事是如果不做到極致,就無法成事。誠然,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正如李芳遠是比父親李成桂更合適的帝王之才一樣。但對于李芳遠所承受的代價,也是絕大部分人所不能承受的。對于倫理不敏感的李芳遠來說,也許做了就這么做了,悔一萬遍也會這么做。但如果我們認為他做的就是對的,我們也太幼稚了。
我們的宿命,正如前文所提及的那樣,其實受著很多因素的影響。再加之,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命運又是相互交織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成就了社會這個龐大的系統??隙ㄈ诵缘膹碗s性,是評價一個人的前提。是非善惡并非處在完全的對立面。李芳遠殺了鄭夢周,并不能代表李芳遠是惡,而鄭夢周是善;鄭夢周阻礙歷史的發展,也更不能代表鄭夢周是惡,李芳遠是善。他們只是在他們的價值取向中,做出了對自己而言,最符合時宜的選擇,當然,他們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我們什么時候不再簡單地把是非善惡對立起來,而是轉而理解事物發展的根本聯系,我們可能就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這樣看來,教育是既簡單又復雜的工程。如若僅以GDP的增長、收入的增長作為目標,每一人都努力地成為社會龐大機器的螺絲釘,最大限度地提高人類的福祉。教育的方向是明確的,也是相對容易的。若要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讓個體實現小我的同時,也能為社會所用;所信仰的精神,能經歷起時間的考驗。教育就顯得很復雜了。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以OST為伴,不自覺地感受到自己腳步變得更輕快,這也許就是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從他人的人生中,汲取到了果敢堅決的力量,我不再瞻前顧后。曾經設想了太多未來的場景,為他人的言語所束縛,怕自己不夠成熟,會引來他人的非議。但我們又何必去羨慕那份精致的世故。我們所有人都被期待能有正中靶心的人生,終有一天,也都會達到。但在此之前,我希望人生可以像飛行在天空中的箭一樣,是理直氣壯的。
寫罷,想起看劇時,偶爾激動到微微顫抖的自己,我想,我真的是入戲了。最后又能有這樣的自由把心中的隨感一抒為快。時間已近凌晨四點,我想如果明天沒有工作,我可能就寫到天明了,這是似乎就是年輕的任性吧。在無數個疲憊不堪,酣然入睡的夜晚中,能有這樣一個清醒的例外,也算是聊有慰藉。
至此,身體躺下了,日月星辰還在頭頂旋轉,不知在夢中,思緒又可以飄到哪里。但我知道,今晚過后,此文此見,可以塵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