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反思人性之惡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近性侵性騷擾頻頻曝光,我們的三觀不斷接受挑戰,公益圈的雷闖,公知圈的熊培云都無一例外的中招,這些我們平時認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人,無論如何都很難跟那樣的事聯系起來。我們越來越迷茫,如同采訪視頻里的那個糾結充滿矛盾的林奕含。我們不禁要問到底這個社會怎么了?我想其實是我們錯了,人的學識、樂善好施、品德高尚,跟他是否會被欲望控制沒有本質的關系,我們對人性之惡的認識還過于膚淺。人所有外在的身份和光環都無法遏制他身上本能的惡,對于欲望永無止境的追求所謂欲壑難填。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原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就是林奕含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她或許并沒有答案卻如同一顆流星劃過天際,消失在天邊……這本小說是林奕含的自傳,也是她力圖以寫小說來擺脫那個纏繞她十年的夢魘的嘗試。故事主人公房思琪在她還是13歲的年紀卻被自己尊敬的師長飽讀詩書風度翩翩的李國華性侵長達五年時間,她一直強迫自己愛上這個老師來擺脫這種羞辱感。并且看著李國華不斷更換性伴侶誘奸強暴學生,最后她瘋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了這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很容易覺得這部小說不過講了一個性侵的故事然后對李國華之流大加譴責,以此彰顯自己的道德優勢。這很容易落入法利賽人的自以為義,通俗的說就是通過批評他人來標榜自己。但我們是否拷問過自己的內心和身體,我們身體里是否也潛藏著一個李國華,內心深處是否也想干那樣的事只是因為沒有那個賊膽也不具備那種條件。

人性惡的觀點和基督教對人的原罪的認識都看到了這些。不是你不做而是沒有機會或者誘惑還不夠大,只要滿足了條件沒有人能做到坐懷不亂。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且你會發現小孩子學壞是不用教的,媽媽含辛茹苦的帶孩子只是因為一次疏忽,小孩子就打媽媽因為被踩了腳(這是我眼目所見的)。如果還不夠,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學好和學壞到底誰更容易,不要過多思考就憑著你的感覺這時候的感覺是最能反映你內心真實的景況。學好真如逆水行舟,學壞則如是順流而下,如果人完全順著自己本能必定自私自利窮奢極欲。這就是孫行者大鬧天空的自由。這種方式的回歸本心是很危險的,而這一點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特別儒釋道三家都忽略的,倒是我們經常批判的法家對人的認識更深刻。但他們卻是利用這樣的人性為君王服務。

故事的主人公房思琪就是林奕含的化身,我們看到房思琪的痛苦,你就能深切感受到林內心的傷痛。林奕含從16歲開始就看精神科醫生,抑郁癥等心理疾病讓她無法過正常的生活。她雖然才貌雙全以測試滿分通過升大學考試,被譽為“最漂亮的滿級分寶貝“,卻連一個大學文憑都無法拿到。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考上難進的醫學系本來應該讓她未來一片坦途,但僅兩周就因無法適應而退學。后來考上政大中文系,喜歡文學的她算是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可還是因為內心始終無法釋懷,心理陰影一直重壓著她,最終沒有讀完。聽著她上吊前8天的那段視頻采訪,我內心也是頗為沉重。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來認識這位美女作家,接觸這樣一個哀怨而有才情的靈魂。她多次哽咽語言緩慢,很多時候欲言又止,一度都無法談下去只能暫停節目錄制,可見她當時內心世界是何等糾結。她的內心一定是充滿矛盾和不解,感覺她有很多東西想表達,但想要借助的語言卻是那樣蒼白,雖然她是一個那么迷戀中文頗有文字功底的才女。她反復在追問一個問題,為什么那些有才情的男人會辜負這種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也疑惑那種孔夫子身上的斯文元氣會跑到這些道貌岸然的人身上,孟子的浩然正氣《詩經》中的典雅文辭無法澆灌出一個正人君子。文化為何會選擇他們……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直是她內心的困惑,如同那個捆綁她的夢魘一般在糾纏著她。冒昧揣度或許就是這種一直無法釋懷的糾結終于把她推向了深淵。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她是個理想主義者,她在采訪中引用了孔子《論語》中那句頗為經典的“明知不可而為之”,感覺她也是很欣賞那種為理想而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她的審美觀是“內容和形式的一致”,所以她很難理解胡蘭成包括她小說里創造的李國華——用她自己話來說是個縮水又縮水的贗品胡蘭成,為什么會是那樣的人。在衣冠楚楚的表象下面卻藏著那樣一個只不過是“食色性也”的靈魂,那不是唐詩宋詞熏陶下該有的東西。但她也坦言胡蘭成在《今生今世》對民國女子的描寫,可以看出胡蘭成確實是民國時代真正懂張愛玲的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她第一次聽到奈波爾家暴妻子的時候她感到痛苦,她無法相信一個能寫出那么優美語言的人會毆打自己妻子會進行家暴,而批評奈波爾東方主義的薩一德自己也是一個表里不一的人。所有這些都讓她看到這種內容和形式的不一致,她無可奈何地說出了“藝術不過是一種巧言令色”,當說到這里時她又哽咽了只能通過喝水才能緩解她的內心波瀾,我感到了她的心似乎在流血。因為她一直以來相信的文字、藝術此刻居然被她看成只是一種巧言令色。某種程度上感覺她是把文字和藝術當成了自己的上帝(她自己都說“我是一個迷信語言的人”),可這時候卻要親手來摧毀,她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為何說到此處她會哽咽得說不出話。我覺得她反思的方向如果不是去否定自己相信的文化,而是反思人性,結果或許不會那么糟。不是因為藝術是巧言令色,而是因為這些人本身的問題,他們身上就帶著原罪帶著本能的惡,不會因為他們學了文化而改變,文化也無法擔負制止他們作惡,甚至凈化他們心靈的功能也是很有限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再比如在中國號稱理學大家開創程朱理學的朱老夫子,雖然也是飽讀詩書還高喊“存天理滅人欲”,但自己也做了不少見不得光的事。他為了打擊政敵唐仲友嚴刑拷打歌妓嚴蕊,但這位看似弱不禁風的女人卻扛住了一次次的用刑。朱熹一無所獲。只是我們真無法想象嚴蕊如何忍受的住那些刑具,她是那么嬌弱才華橫溢但為了真相她都默默承受。最終皇帝都過問了此事,朱熹也被罷官。在《四朝見聞錄》中還記錄了朱熹引誘兩個尼姑,讓她們都還俗做了自己的小老婆。還有一件更令人不恥的,他的大兒媳在他兒子死后不久居然懷孕了。種種這些雖然不敢說全是事實,但也絕不會都只是捕風捉影,而且在宋明理學大盛,程朱理學一度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這樣的民間筆記能保留至今就說明了很多問題。而且《四朝見聞錄》作者葉紹翁跟朱熹沒有多少關系犯不著無中生有。這只能說明一點,人都是靠不住的,不管是什么人都難免七情六欲,每個人都要警醒自己,也不要膜拜任何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她不解,她是一個對文學,特別為中國古典文學中唯美意境和華麗辭藻所折服的美麗靈魂。她無法理解為何讀著《詩經》長大的人會是那個樣子,夫子不是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我注意她在說這句的時候,幾乎都是一字一頓,可見這些話語在她內心的分量。

圖片發自簡書App

難得的是她還有出眾的外貌,她自身就是一種完美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種統一本就是萬里挑一的。但可惜的是她卻遭遇了那樣的人和事,幾乎打破了她所有對美好事物向往。對于她這樣一個迷戀古典文學的人,這無異于精神世界的坍塌。那種虛無感可想而知,死亡似乎一直都在召喚她。精神疾病也一直在困擾她,雖然都有看精神科醫生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精神科醫生不斷告訴她你是經過集中營的人,你是經過越戰的人,你是經過核爆的人,但她在接受采訪中的卻說出一句很震撼人心的話,“人類最大規模的屠殺不是在集中營,不是核爆炸,而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著一個如此有才情的美女就這么香消玉殞,我想任何人內心都不是滋味。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把美的事物毀滅給人看”,像她這樣的有才的女孩子本來應該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當然你可以指責她個人過于脆弱,但那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且我們不該苛責具體的人,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我只是想說這樣一個美麗的生靈就這么走了,就因為中學時期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歷,特別是被自己信任而崇拜的長輩來實施的,我實在無法想象對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子如何能承受這種對于一個成年人都難以接受的事情。我們現在已經無法還原當時情況,只能通過這部作品了解一些,但可以肯定那種損害是致命的。除了肉體上的更多的是對她精神上的沖擊,是一輩子的。我一直認為人是一種有靈性的生物,越有才情的人靈性越強,但遇到這種事情沖擊也愈加強烈。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童年時期的遭遇,會塑造人一生的性格,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讓自己愛上那個對自己造成嚴重傷害的人,或許是一個沒有社會經驗被家里當成小公主長大的林奕含所能想到最好的辦法。但她卻不知道這無異于飲鴆止渴,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這段經歷的陰影,在26歲的花樣年華就這么離開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性侵性騷擾其實人的肉體欲望的一種反應,眼目的情欲肉體的情欲,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不管男女。女人同樣喜歡小鮮肉。只是女性遭遇的會更多,因為女性在這樣一個男權社會屬于弱勢群體,更容易成為性侵或性騷擾的對象。

我只是想從宗教意義上談一些看法,這也是中國和西方在人性論方面重大分歧。中國文化由于受到儒家思想“人性本善”“圣王政治”影響,我們會天然相信人就是善良的。特別是那些德高望重者,那些從外面看上去道貌岸然者,風度翩翩謙謙君子學富五車者,那些位高權重者,這些外在的標簽都會讓我們天然的放松警惕。我們會天然選擇相信他們都是好人,都是品德高尚內心純潔的人,很容易對他們不設防。古典文學再唯美,可是承載她們的畢竟只是血肉之軀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人是復雜的,詩詞歌賦再唯美都無法化解他們內心的欲望。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是西方由于受到基督教影響,他們會天然的不相信人,認為人就是帶著原罪來到世間。不管你多么高尚,外表多么光鮮亮麗,你都只是人,只是不完全的人,而只有上帝才是完全的。所以他們會在教育、制度的設計方面想方設法限制人的權力,至少會對人提高警惕。雖然他們也會發生性侵性騷擾,甚至看上去也挺多,從metoo運動就可以看出來。但我想說的是,這種相似的表象之下,兩者的思想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我們所要反思內容也有很多不同。不管你是否相信上帝,但不容置疑的是西方對人的預設前提,確實更有利于保護弱勢人群。對人性的惡的認識,讓他們在心理上不會放棄防守,哪怕對方是自己敬仰的人。當潛規則來臨之前自己也不會猝不及防,有準備和沒準備結果肯定有很大不同。而且只要我們用自己理性好好想想,你也不應該去對另外一個自己不了解的人,只憑著一些外部標簽來選擇相信。就是你很了解的人,也不可以選擇不設防,因為你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在刺激對方采取行動的誘因。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當他發現如此充滿誘惑的美女卻毫不設防,沒有幾個人能抵御的了。這就像要一只貓天天枕著咸魚誰,讓它不偷腥,你相信嗎?很多出軌貪污腐敗分子,暴露出來以后就是一些老實巴交的人,我們認為最不可能在這些方面犯錯誤的人。圣經上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9)就是《創世記》中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也會在危難中選擇用妻子來保護自己。人都是軟弱的,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我們卻喜歡把人想的那么完美,而且用外面的財富地位學識來作為美化一個人的標準,我們其實是自己在神化一個人,在把人當成上帝來膜拜。這個前提預設的錯誤,導致后面的所有問題。

愿這位美麗的靈魂在那片永遠的凈土中安息



臺灣作家林奕含生前最后的采訪完整版視頻曝光_騰訊視頻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