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爸爸媽媽遇到矛盾難免會爭吵。然而,父母以為小嬰兒聽不懂大人說話,所以在ta面前可以毫無顧忌的地“開戰”。
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嬰兒能“聽懂”聲音的情緒,即使在熟睡中也是如此,這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孩子今后如何應對壓力和不良情緒。嬰兒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它能對所遇到的各種環境和經歷做出反應。有研究顯示,強烈的壓力會對嬰兒大腦發育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從來不知道,原來兒時父母吵架的經歷能夠那么深遠地影響著一個孩子,它所帶來的巨大負能量足以毀滅孩子的一生,甚至超過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傷害。
也許你覺得有些言過其實,可年少時真正經歷過這些的人們一定會感同身受。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就好像吸二手煙一樣。這樣的二次傷害,更加的深遠持久。
父母的格局高,孩子的格局不會低。父母喜歡吵架,孩子一定也是如此。從一歲到三歲,是孩子的認知初始階段,ta天天看到的都是盛怒的父母,聽到的都是惡毒的語言,這兩個人還是對ta來說最親的人。ta是應該瑟瑟發抖?還是應該嚎啕大哭表示憤怒?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生物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不良的生活環境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有些創傷終身難以愈合。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打架的環境里,孩子會受到怎樣的不良影響呢?
1 嬰兒期
嬰兒如聽到父母強烈的吵鬧聲,ta的感覺是痛苦,身體會變得僵硬,收縮神經,封閉起來自我保護。嬰兒期如果經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勢必影響嬰兒聽知覺、視知覺發育,嚴重的將來會出現感覺統合失調,以后會導致學習成績差。
2 幼兒期
孩子在幼兒期老見父母吵架、打架,心里緊張恐懼,由于認知水平低,幼兒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ta會認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壞孩子,因此有心理負擔。如果家長中有一方是沖動型、情緒失控的人,還會導致孩子由于受驚嚇而長期尿床。
如果母親遭暴力打擊,孩子會感到極度不安全,因為保護弱小生命的ta的媽媽都自身不保,ta還怎么“活”下去?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兒園里退縮,不合群,害怕與媽媽分離,主動參與活動的欲求低。在小朋友當中,各種心智和行為發育顯得相對落后。
3 兒童期
兒童階段父母常大吵大鬧,會給孩子帶來羞辱感。如果父母是為他的事爭吵,孩子就會很難受,覺得自己是壞孩子,做惡夢,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上課時心事重重。
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說離婚,那就像有把劍懸在孩子的頭上了,ta的生活似乎就在等著這把劍掉下來,真正生活在恐懼和擔憂中,這樣的孩子,學習沒心思,做什么事都興趣索然,成績越來越差,自尊感低,由此又引來了老師的低評價的打擊,進入惡性循環,對ta今后的人格成長產生一定影響。
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是隱性的,問題的出現有時是滯后的,如果父母不意識到后果,必將禍害孩子。所以,欲生養孩子的父母自己首先要成長為能夠控制情緒的人。
看到這些,你還敢繼續吵下去嗎?
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請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