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討厭自己的父母?”
父母養育孩子, 孩子難道不應該感謝他們嗎?我們的社會到底怎么了???為什么這么多的孩子都想要殺死自己的父母呢???我無法理解。
這么多的連續問號可以看出對題主對這個問題有點不能接受,他可能生活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里,和父母關系和睦,有著令人羨慕的工作,美好的家庭。
但是我想說,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討厭父母,在他們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殺死父母或者別人)之前,一定是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了什么問題,而這種問題日益加深沒有得到解決,一旦出現某個引子(爆發點)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提到了七種有毒行為的父母,她在工作中接觸到大量的真實素材,分析了各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傷害了子女并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最可貴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控訴這樣的父母,而在于傳授具體的對策,使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中解脫,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么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
《原生家庭》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她經常出現在媒體訪談節目中,曾在美國廣播公司主持談話節目長達6年,并在美國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診療中心。
另一個作者是克雷格·巴克,影視編劇兼制片人,他曾為全美許多雜志和報紙撰寫文章,探討人類行為問題,現居于美國洛杉磯。他曾與蘇珊·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如《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金錢魔鬼》《對天真的背棄》等。
我們來看看蘇珊·福沃德博士分析的七種“有毒的父母”,和“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
1、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一個女孩因為年紀小的時候偷嘗禁果并流產了,這件事被父母拿來反復說,一輩子都活在這件事的陰影里。成年了,好不容易開始新的生活,父母就會提起這件事并大罵她是“婊子”,曾經流過產云云,反復提起曾經不堪的往事,讓她陷入深深的自責,并認為自己確實做錯了事,父母也是為了她好,都是她的錯,導致婚姻生活不能幸福。
女孩拼命說服別人她的一切遭遇完全是咎由自取,并沒有意識到父母對她是多么殘酷,在感情上是如何虐待她的。
一個愛孩子的父母難道不是應該安慰孩子,讓孩子走出曾經那段陰影,迎來幸福的生活嗎?
2、不稱職的父母。
對于那些父母感情上脆弱,容易逃避現實的家庭來說,父母反而像個孩子,需要孩子照顧和安慰,孩子在本該享受童年的年紀被迫承擔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做父母心靈上的導師,被情感勒索,以至于他們成年以后失去了為自己做點什么的能力,封閉了感情的心門,不懂得如何愛人以及被愛,這種父母是不稱職的。
3、操控型父母。
孩子在父母的掌控中生活,不能獨立,不能做違背父母意愿的事情,一旦想要脫離父母的掌控就被扣上不孝順的帽子。
4、酗酒型父母。
酗酒,逃避為人父母應該承擔的養育子女的責任,把責任推到年幼的孩子身上,身份倒置,沒有人為孩子解決問題,孩子要為父母收拾爛攤子,還要因為父母酗酒承受打罵,也是不稱職父母的典型。
5、身體虐待型父母。
把生活中的不如意發泄到孩子身上,幼小的孩子承受身體上和心靈上的雙重打擊,擊碎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6、言語虐待型父母。
這種父母雖然不一定在身體上打罵孩子,但是滿口污言穢語、臟話連篇,言語中否定、輕視,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那樣的人,沒有父母作為榜樣,沒有自信,心靈脆弱。
7、性虐待型父母。
“父親對我做的事情永遠都不可以告訴任何人。”這種家庭的孩子忍受著身體上、心靈上的巨大的創傷,很多時候由于母親的知情和幫兇更是在孩子的心靈上插上一刀,并成為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
很多性虐待的家庭都是有著良好的教養,令人羨慕的工作,而且家庭內成員或者比較熟悉的人之間實施性虐待的概率更大,讓孩子們置于危險之中。
看到以上這些,我相信對于“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討厭自己的父母”這個問題大家心中也許有了答案,孩子是最純凈的,有時候也許他們碰到這種有毒的父母,但不知道如何才能讓自己解脫出來,畢竟父母是他們最親密的人,是他們的依靠,他們還能怎么樣呢?
那么經歷過這些的孩子或者成年人還能為自己做些什么以減少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呢?
蘇珊·福沃德博士為了幫助這些人改變自暴自棄的生活模式,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給他們提供了具體的做法和行為策略:
一、要把責任歸還給應該負責任的一方,不再自我懲罰。
無論是那些沒有盡到養育責任的父母還是經常虐待孩子的父母,孩子都不應該為童年的不幸遭遇而承擔責任,并在情感上受到終身傷害,甚至父母去世了也還在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像酗酒的家庭中,父母一方酗酒,另一方生病的話,年幼的孩子中年齡較大的更容易擔負起父母應該承擔的養育子女的責任,照顧弟弟妹妹,處理家務,還要照顧生病的父親或者母親,收拾酗酒的父親或者母親留下的爛攤子,如果酗酒者還有暴力傾向,那更是雪上加霜。
要知道,孩子在本該被呵護長大的年紀擔負起成年人且為人父母的責任,本就剝奪了他的童年,在他的認知里只有對年幼弟弟妹妹的責任,和照顧父母的義務,把他自己摒棄在外,從沒得到過愛的孩子又怎么會愛人呢?
盡管父母老邁,想要讓他們承認自己作為父母的失職有些愧疚,但是這不是自己壓抑內心的不滿,承擔全部責任的理由,必須要讓父母承認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同時要把隱忍和壓抑的怒氣釋放出來:
我們憤怒,我們害怕的事情會發生;我們不憤怒,那些事情同樣極有可能發生。
當一個人壓抑自己的憤怒,就會變得抑郁或者狂暴,其他人也會敬而遠之,并隨時失去控制,這里有幾個處理怒氣的有效方法: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2、表達出你的憤怒。
可以自己一個人的時候發泄出來,這樣更有助于處理自己的情緒。
3、增加運動量。
化憤怒為力量。
4、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的消極自我形象。
大聲說出來:“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這樣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使我變得卑劣。”
5、可以悲傷和悲痛,它們總會結束。
6、不要停止生活的腳步。
好好照顧自己,因為你對自己和別人負有責任,仍然要正常的生活。
二、學會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這是避免言語沖突的最有效的方式,需要經常反復性的練習,可以從日常的小事中尋找機會,經常使用這些句子:
哦,我明白了。
這樣啊。
你當然有權利堅持你的意見。
很遺憾,我不贊同這一點。
讓我想想。
很抱歉,讓你傷心了。
一旦你生氣、道歉或者試圖說服父母改變主意,就等于是把大部分的主動權交到他們手上。
三、克服直面父母時的恐懼。
能一勞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時的恐懼,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與父母對峙。
與父母對峙的目的不是為了報復他們、懲罰他們、發泄憤怒或者從他們身上找回補償,而是為了直面他們,徹底克服面對他們的恐懼,告訴他們你的感受,為你們以后的以后的關系定位。
告訴父母曾經他們的所作所為,當時的自己是什么感受,以后的生活受到了什么樣的影響以及現在對他們的要求是什么。
很多時候父母老邁、疾病纏身或者已經逝世,子女們不愿意揭開傷疤去提過往受到的一些傷害,永遠壓抑著自己的感受,并把沒有發泄出來的怒氣轉移給他人或者自己,造成生活的不美滿不幸福,并且就算直面父母和他們講了以前的事情,有毒的父母多不愿意承認或者暴怒并極力想糾正這些傷害他家庭平衡的想法,但是一定要克服自己去做,為了自己以及自己以后的生活,也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遭受自己曾經受過的傷害。
和父母對峙一定會引起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激烈反應,他們極不愿意努力維系的家庭平衡被打破,會指責對峙的人是家庭的罪人,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堅強的后盾,或是自己的丈夫,或是自己的妻子、孩子,告訴他們你曾經經受過的,希望他們給你勇氣去面對曾經的傷害,堅定立場,和過去做一個告別,才能迎來新的人生。
四、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
如果曾經一直被父母控制著,不能脫離他們的掌控,那么通過和父母對峙,放下過去的執念,重新審視和父母的關系,或更加親密,或只能維持表面上的關系,不管怎么樣別人無法左右你的生活了,那么你才算一個自由的人了,不用背負過去,不用深深地自責,不用用童年遭受過的傷害懲罰自己。
寫在最后: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并不在指責那些有毒行為的父母,它只是教會那些曾經或還在受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們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是因為什么才存在,直面內心深處父母在情感和身體上對自己的傷害,釋放自己,把多年壓抑的情感抒發出來,才能擺脫父母對自己的影響,不至于復制父母的有毒行為,傷害下一代。
書中說到了幾幅形容憤怒的插圖,很形象地描繪了人們是如何轉移自己的情緒的:
第一幅圖是一個正在被老板訓斥的人,顯然這種情況下,與老板頂嘴是有風險的。
第二幅圖是這個人回到家對妻子咆哮以發泄怒火的情景。
第三幅圖中,妻子又向孩子怒吼,孩子踢了狗,狗又咬了貓。
這正是我們自身的真實寫照,準確地刻畫了我們是如何將強烈的情緒從原本的目標上移開,轉而發泄在更容易下手的弱者身上的。
希望每個人都能直面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恐懼,好好地釋放自己,才能迎來嶄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