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猿人今何在?關中灞上白鹿原—藍田行記

關中灞上白鹿原,

更有美玉藏山間。

昔日猿人今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出發前在朋友圈做了這首打油詩,暫且勉強把它叫作詩吧。很多朋友一看就猜出來我要去哪了。

灞河淺灘

得知藍田這個地方也是個偶然機會,前幾天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時候看到關于藍田猿人的介紹,于是臨時起意,決定追根溯源,到藍田實地去看一下。至于藍田玉、白鹿原和藍關古道,都是在網絡上搜索過后的事了,為此我還特地補習了一下根據陳忠實同名小說拍攝的電影《白鹿原》。

這就是我這次去藍田的初衷了。


昔日猿人今何在?

從西安火車站東邊的廣場出發,經歷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到藍田縣城汽車站了。站內整齊地排列著從縣城發往各個村鎮的班車,可根據自己的目的地提示找到相對應的班車。

我要去的藍田猿人遺址還要轉一班車,但是我需要先吃點東西。

午后的陽光曬在身上,還沒來得及稍作停留,就被西北的寒風帶走了。

一走出車站就聽到路邊小吃攤傳來地道的陜西吆喝:“鄉黨,吃點啥,饸饹涼皮肉夾饃……”要不是前兩天看了《白鹿原》,我還真以為這“鄉黨”是哪個人名呢。多少高手藏于在民間深巷,多少美食見于街邊地攤。我在這里吃了一個好吃的肉夾饃,饃外層脆而不硬,香味四溢,被刀子剖開瞬間還冒著熱氣,透爛而肥瘦相宜的肉餡,夾于饃中。一口下去,未完全下咽,就叫人想著咬下一口了。吃完后還回味無窮。這路邊肉夾饃在我的內心排行榜中已經打敗了前些天在西安吃的所有美食。真是意外的收獲!

鄉村班車順著峽谷中的公路,沿著灞河淺灘逆流而上。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上,隨處可見褶皺般的連綿丘陵,還有半裸露的施工工地。不知是霧,還是霾,朦朦朧朧中讓遠處的坡時隱時現,倒是缺了幾分關中人的豪邁爽快。

車子在玉山鎮上把我放下了,我借助手機導航走了兩公里多,在公王嶺這個地方照著路牌提示,逐漸靠近藍田古猿人遺址了,心中不免升起一絲激動與忐忑。

遺址路口
在歷史悠久的陜西,當地人似乎見慣了大場面,已經對各式的歷史文物古跡司空見慣了,就少了大驚小怪般的重視。在路邊的“藍田猿人遺址”牌坊邊揚曬著糧食,全然不顧前來觀光的游客是否遠道而來,面對遺址時是平靜或是驚呼。他們淡定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如同這片經歷滄海桑田后依舊沉穩的土地。
觀景臺
猿人遺址處已經建起了展覽館,展覽館在半坡上,依坡而建,可眺望遠處的城鎮,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奔流不息的灞河,和對面漸行漸遠的丘陵土坡。從坡底下路口大概步行七八分鐘即可到達。
遠眺
展館是免費的,憑身份證件領取一張門票即可進園參觀。剛進門是一些裝飾性的園林設計,拾級而上,可見展覽廳立于眼前。
仰望展覽廳
展廳內陳列著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和下頜骨化石,是目前可考的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以及眾多千萬年前的動物化石,這批動物化石包含了與藍田猿人共生的42種哺乳動物,被定名為“藍田公王嶺動物群”。這批猿人化石和動物化石的發現,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雖然后來科考證明來自400萬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才是目前公認的人類的始祖,但是藍田猿人為“人類始祖”一說曾風靡一時,至今還貼在藍田鄉村公交上的廣告宣傳足以證明這一點。
頭蓋骨化石

下頜骨化石

展覽廳后有一通往后坡的臺階小道,臺階兩旁樹林茂密,顯然是原生狀態,未經整理。沿著臺階向上走,幾分鐘后可見一平整地面,中間立一涼亭,亭中立一石碑:“藍田人頭骨出土處”,一藍田猿人復原頭像安放于石碑之上。

后坡臺階

遙想百萬年前,這里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紀念亭
出土石碑
遠處山頭有一聲動物的吼叫,隨后看到一群身影,在樹林間時隱時現,聲音傳來處草木攢動,一會就再也不見動靜了。河谷間幾個部落里的成員正趴在水邊喝水,喝完的坐在河灘邊尋找合適的石頭,或許是回去用做打獵的工具吧。夜幕降臨,抬起頭看著亙古星空,會陷入怎樣的思考嗎?一顆流星劃過,立刻嚇得趴到地上,不敢動彈……
遺址處遠眺
莫名感到一陣心虛,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我能夠存活下來嗎?這時穿越出百萬年前的猿人,可以吃上煮熟的食物,但是抬頭再也看不到夜空中劃過的流星,她又會有怎樣的心情?
梯田
站在坡上,曾經的原野已經變良田。
那時的她,是否也常站在這坡頭上,看著豐美的草,清澈的水,還有那隨時可能出現的野獸。穿過多少個萬年,這片黃土高坡生出了的歲月褶痕,延綿千里。殷實的人們在這里勞動,抬頭已望不見星空,如同看不清百萬年前你真實的模樣。

關中灞上白鹿原

陳忠實的一部小說讓這里廣為人知,同名電影《白鹿原》更是助力一把,令其街巷可聞。不少人為了一探究竟,不辭辛苦,遠道而來。

白鹿原民俗村

頭枕秦嶺坡,腳墊灞河上,近可指縣城,遠可眺千山。這就是白鹿原文化民俗村的地理位置。

俯視縣城
白鹿原與藍田縣城一河之隔,因為要過座橋,要繞行五六公里的路。公交車大概行了十五分鐘,在一個路口停下,乘務員告訴我順著小路一會就能走到。
林中小道
茂密的樹林已經把村莊隱藏起來了,行走其中,會有莫名的靜謐感。在這深秋的季節里,沿著山坡看去,色彩斑瀾。那金黃的鉑片在空中搖曳,沙沙作響,我以為那是銀杏黃了,走近一看,原來是白楊樹。大自然會騙人的,不然你看,遠處山頭紅楓點綴,煞是驚艷。錯啦,那是掛滿火紅果實的柿子樹!
小紅燈籠高高掛
我不知道我來的時機是對還是錯,白鹿原村子里正在進行旅游基礎設施開發,還未對外開放。如果錯了,我并不能在今天看到他完善的樣子,看到的只是一件工藝品的半成品。如果對了,那是因為經過人工改造,以后或許再也看不到白鹿原本來的面目了。
建造中的小村子
或許這是件好事,我來之前,西安的出租車師傅說藍田有很多好東西,但是缺乏宣傳和推廣,一直都不為人知,還過著相對貧困的生活。
試營業的茶館
村子里人民還在忙活著,勁頭不比在坡頭種莊稼來得差。


想想也是,旅游開發,總歸比建化工廠好吧!

這樣,就可以失望少一點了!

城之西南,十里有余,竟得以隔岸相眺。 白鹿之原,坡谷相連,白楊金黃晶柿火紅閃爍其間。 黑娃已去,小娥不在,嘉軒已成茶廣場。 秦腔依舊,黃土背朝天,昔日窯洞變景點,熱火朝天!


圖文/ 四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