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之中 ? ?白鹿原上

01

我是土生土長的關中人。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巍峨秦嶺和綿延渭水,滋養著我的精神世界。

所謂關中,西起寶雞,東至潼關,位于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包括了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以及楊凌。這是一塊西窄東寬的土地,號稱“八百里秦川”,是陜西最富足的地方。

我歷史學得不好,對于這塊土地的歷史淵源需要補很多課,我只知道在廣袤的平原上,那些散落分布的大小冢塋,每一個都深埋著蕩氣回腸的帝王之夢,每一個都抒寫著歲月長河里的無盡憂思,每一個都推動著歷史的車輪隆隆向前。

一個人長久地生活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有了自己的情緒和記憶。

每每遠離城市,穿行在原野之上,目睹旭日初升,或夕陽西下,遠處炊煙裊裊、樹影幢幢,就總是心懷壯美之情。這片深沉的土地,帶給我同樣深沉的情感。

02

初春時節,和妹妹來到白鹿原影視城游覽。

影視城落成不是很久,在這里曾經拍攝了由陳忠實的小說 《白鹿原》改編的電影,如今電影已經上映數年,文學陜軍的代表人物之一陳忠實也已在去年作古,留下這座規模碩大的影視基地,日復一日招徠四方游客,支撐一隅經濟,造福一方百姓。

進入景區,先看到的是陳忠實老宅,看了介紹,才知道這其實是仿制品。真正的陳家老宅在灞橋。

這是典型的關中農村院落的布局,進了大門,南北狹長的院子兩側是單坡屋頂的廂房,關中人稱為“廈子”,院子盡頭是正房,正房右側是挨著廈子建起的廚房,關中人稱為“灶房”。


陳忠實老宅(仿制品)

這樣的院落布局自有它的玄妙之處。關中平原冬季寒冷,常刮西北風,狹長的南北院落和高聳的廈房可以抵擋寒風的侵襲;到了炎熱的夏天,光照強烈,多數建筑則可以處于陰影的遮蔽之下,避免太陽直射,而狹長的院落空間也形成了良好的自然通風。

不得不說,人類的聰明才智在對環境的適應方面,體現地最為淋漓盡致。

關中民居鼎盛于明清時期,有著質樸、敦厚的建筑特征。如今,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和城鄉接壤區域,已經越來越難覓見一處純正而完好的關中院落了。

03

正值下午,雖不是周末,但影視城里游人如織,人頭攢動,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暫時不收門票的緣故。

藍田、西府、渭南……各式各樣的方言在耳邊縈繞。

小時候,由于母親曾在藍田工作數年,于是每逢寒暑假,寄居在外婆家的我們三姐妹,會到藍田短暫居住,以和母親團圓。小孩子對語言總是最敏感的,我對藍田方言印象極為深刻,有一些很奇怪的音,西安人不會發,我卻都會,一些特殊用詞的差異,我也十分了解,比如西安南郊方言說一個孩子“NOU很”,是指這個孩子漂亮可愛,而藍田人說一個孩子“NOU很”,則是指這孩子臟兮兮的很腌臜。

在一片水洼盡頭,看到了賈平凹的石像,手持煙卷,很是傳神。賈平凹曾在永松路住過,和我父母家在一個院子。偶而會在院子里迎面碰到,目不斜視,表情嚴肅地走過。有一次我路過家門口一個漢中熱米皮店,一扭臉看到他坐在最里面的桌子,正等著服務員給他端飯,褪去名人光彩,只是普普通通一個肚子餓了要吃飯的人。

水池邊的文學家

某一年我曾參與策劃了賈老師的簽名售書活動,活動前夜拿了幾十本書深夜造訪,在離他一尺遠的地方,一本一本翻開遞給他,他在扉頁簽上名字。次日簽名售書現場人氣鼎沸,排隊人群綿延數百米,活動很是成功。

多年來我遙望大師項背,看著他從中年人,到步入老年。如今陳忠實故去,葉廣芩、高建群也鮮有新作,但愿文學陜軍衣缽傳承,后繼有人。

04

唐朝有個詩人叫馬戴,寫過一首詩《白鹿原晚望》。

浐曲雁飛下,秦原人葬回。丘墳與城闕,草樹共塵埃。

詩文抒發羈旅之思、失意之慨,說不出的凄清蕭瑟,使得白鹿原這三個字,也沾染上了一絲幽遠落寞。

然而如今的白鹿原,早已不是丘墳與城闕對望,草樹共塵埃飛揚的樣子了。

觀察了一下景區全貌,我們所在的地方是在原腳下,而影視城的建筑群落和主功能區座落在高高的原頂上。于是我們準備登臨原頂。

大約半小時,邊走邊歇,終于上到了原上。這里視野很開闊,遍布著關中風格的建筑和街巷。


和其他的民俗風情小鎮一樣,花樣繁多的地方小吃是景點標配。這里尤以關中吃食為主,秦鎮涼皮、肉夾饃、攪團、魚魚、豆腐腦、八大碗、條子肉、夾沙肉、羊肉泡饃、三鮮煮饃、各種面……應有盡有。


吃了涼皮、攪團、荷葉餅夾條子肉之后,我們就開啟了關中建筑賞鑒拍攝之旅。

05

關中民居,怎么看怎么好看。

和久負盛名的關中民俗印象基地袁家村比起來,這里更開闊,更大氣。

如果袁家村是以展示關中人生產生活方式為主,在窄小逼仄的街巷里,上演著關中人的日常;那么這里,就以一幢幢敦厚的院落、一堵堵高聳的山墻、一扇扇斑駁的木門,詮釋了這片土地的厚重與滄桑。

虧得有這樣的地方,能把關中建筑之美保存下來,否則下一代都不知道這片土地上原來的樣子。

半下午時分,陽光還帶著些冬末的樣子,斜斜懶懶地照在土坯墻上,照在斑駁的木門上,或從稀疏的樹影后,散射出昏黃的光影。

拍了一些建筑圖片,集中放在這里,是以為記。

布局嚴謹,中軸對稱,層次分明,呈現四方之美
在這個安靜的院落,曾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
這就是開門見山最形象的樣子了
記憶里總有一扇這樣的木門
就地取材的黃土,傳統制坯工藝,造就這斑駁的錯落的土坯墻
金色陽光將燈籠的影子投射在土墻上,說不出的寧靜溫暖
這大門看似有些年頭,門后象是掩藏著重重秘密
藍天遼闊,陽光正好
安靜的街巷
磚墻比土坯墻結實厚重,彰顯著權力、財富和威望
“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語出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這是統治階級的政治追求,也是老百姓的生活夢想。
夕陽漸落,一切都籠罩在斜陽之中
在雕磚院墻之上,柳樹已悄悄抽出嫩芽
冬天的樹,在落日的映襯下十分美麗
白鹿原上 夕陽西下

游游逛逛拍拍,徜徉在古宅里,穿行在街巷中,不知不覺,天色漸暗。眼前的建筑和場景勾起我很多回憶,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一些記憶的畫面浮現出來,在初春的陽光下,在空寂的街巷中。

在這關中之中,白鹿原上,遼闊的,高遠的,寂靜的,斑駁的,古舊的,厚重的,滄桑的,光和影切割輝映著的,平原上的一切,是我熱愛著的,刻在我靈魂里的,故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