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個也不少

朋友,一個也不少

刷朋友圈,幾乎成了每天的功課。看看這個朋友去了哪兒玩,那個朋友今天吃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產品推出。稍一疏漏,有人會說:“你沒看朋友圈嗎?”連忙致歉,解釋為何疏忽了朋友圈動態。朋友圈,已成了虛擬社交的實體. 每個人既扮演著想象中的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演繹著真實的自己。隨著名單的變長,我們開始給朋友圈分組,微商、工作、密友、家人…… 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該歸入哪個組,譬如轉做保險的熟人。于是,有一天,發現朋友圈里的朋友越來越少。

什么樣的人可做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和“諒”是朋友必具之一。至于“多聞”,則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具備的,自不必苛求。倘若身邊有具備這三個中的一個,那真得好好珍惜。可是,也不是遇到這樣的人,就定能成為朋友。

朋友也是講磁場的。有的人,我們從結識起就無法更進一步。有的人,我們一見如故,再見傾心,恨不能引以為知己。也有的人,相見兩厭,怎么也無法喜歡一分一毫。我們從中厘出可能成為朋友的人,親之近之,日日和樂,心滿意足,以為從此就是不離不棄的朋友了。誰知,也許某一突發事件,就煉出了朋友的真金,人心的虛實。

有人樂于主持聚會,呼朋喚友相會,飲至深夜,酒醉不醒。所謂朋友一一離去,獨留其于ktv包間,賬未結,還取了其車鑰匙,翌日,一干人駕車出行。

也見人相約外出。路遇事故,車主留下等待救援。有人迫不及待先走一步,生怕被牽累;有人裝聾作啞,唯恐惹來麻煩。

此情此景,事主如何處之?是怨怪對方不夠朋友,還是理解人性趨利避害的本能?

離開學堂,進入社會這所大學,我們還得學著辨知人性。校正對朋友的認知就是課程之一。很小的時候,母親因為自己的經歷,總愛說,“這個世上哪來真正的朋友”。很多年以后,我才懵懂明白,世上是有朋友的。只不過伯牙子期、荊軻太子丹,數千年歷史中也寥寥,凡人更別存妄想。也不能指望朋友像自己那樣愛護自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最合適不過。如果我們每人心中有一桿秤,將每個朋友放上去稱一稱,那么孰輕孰重,孰遠孰近,當下明明白白。遇到那落井下石的朋友,自是要避而遠之了。

朋友,是人類為了生存的安全和便利,于血緣之外延伸的社交網絡。這個網絡給我們提供各種信息,來應對紛繁的世界。信息有真偽、用廢,我們不得不花時間來甄別、歸類。倘若這個網絡不夠發達,只得一條渠道,只要它足夠真實健行,已然足夠。若朋友恰好與己趣味相投,志向相當,真可謂幸事,縱然只得一個,也不為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