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男孩阿甘由媽媽獨自撫養長大,雖然智商低,卻因為善良、寬厚、專注、正直等美好的品質,先后成為體育明星、戰爭英雄、漁業公司老板、蘋果公司股東,并直接和間接的參與了很多歷史事件,真正的人生贏家。
這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影片,1994年上映,次年獲得奧斯卡六項大獎。
片中,阿甘的媽媽是一個堅強、樂觀、能干的單身母親,她不但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為阿甘創造了物質安全的成長環境,還不斷給兒子打氣,為他建立自信。看到阿甘媽媽對孩子的信任和保護,不禁令人想起愛因斯坦的媽媽,同樣是在別人的否定聲中對孩子給予肯定和鼓勵。也許天才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吧,又或者,只有這樣的媽媽才能創造奇跡。
人們常說,女人軟弱,但母親堅強。這種堅強是人格的強大,如流水一般溫柔和緩又堅毅篤定的抱持情懷。她們用發乎本能的母愛為自己的孩子抵擋住世人的質疑和現實的殘酷,為幼小的生命爭取到發展壯大和自我證明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母親,本身就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滿心期待,也不會以惡意去揣度世界和他人。阿甘的媽媽正是這樣的母親,她的臺詞不多,卻字字珠璣,句句真理。
阿甘智力低下,媽媽對他說:“你和其他人一樣,你沒有什么不如別人的。”
校長以阿甘弱智為由拒絕接收,媽媽說:“正常水平是什么意思?他也許反應不太靈敏,但是我兒子應該和其他人得到一樣的機會。只不過是區區五分的差距,一定有辦法解決的。”
阿甘被派往越南戰場,臨別時媽媽說:“你要平平安安的回來,聽見了嗎?”
媽媽得了絕癥:“我的時候到了,你不用害怕,寶貝兒,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注定要面對的。”“我從前并不知道,但我注定是你的媽媽,所以我就盡力做好。我相信你能實現自己的命運,你要憑借上帝給予的做到最好。”“你的命運要靠自己去弄明白。”“人生就像一盒什錦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么味道。”
阿甘多次被問到是不是傻瓜,每次他都回答:“媽媽說,做傻事的才是傻瓜。”
阿甘財務自由之后,捐了很多錢,他的理由是:“媽媽說,財產不用太多,一個人用不了多少,多余的錢只是用來炫耀。”
我們常把母親與大地相互比喻,《圣經》中,上帝把虔誠的猶太人引至迦南—“美好、寬闊、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如果說“奶”是生存的物質基礎,保障上帝的子民繁衍生息,那么“蜜”則是幸福的源泉。為了能給予蜂蜜,父母不僅要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更要使自己首先成為幸福的人。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世界的包容和對自身的接納,都將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潤澤孩子的心靈,滋養他們的生命。
這就是為什么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正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因文學成就史稱“建安三杰”;居里夫人的女兒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發明了交流電的特斯拉,他媽媽是全職太太,發明了打蛋器。另外,娛樂新聞最近特別愛翻出女明星們媽媽的照片,說“母親顏值氣質都不輸女兒”,驚嘆“基因強大”,雖然時代背景和個人際遇不同,但對自身形象的用心和對美的追求卻是世襲的。
反面教材更多,這種傳承導致的問題,占心理咨詢的很大比例。
有的個案雖然身價不菲卻無法為自己花錢,原因是兒時家庭拮據,父母節儉;有的個案反復遭遇婚姻的“三年之痛”,因為父母在他三歲時離婚;有的個案擁有正常的童年卻無法擺脫自卑,因為母親是孤兒。
海靈格在《誰在我家》一書中指出:“在幼年的孩子中最容易見到這種情況:他們毫不隱瞞地模仿自己的父母。這種愛的特征,在他們長大成人的時候,會繼續在他們內心生活里運作,讓孩子跟隨著父母受苦。雖然這常常是無意識的,但是,由于不斷地重復父母的不幸,從而使這種不幸一直延續下來。”
提到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多人會條件反射的想到“孟母三遷”,這個故事目前已經成為房屋中介論證學區房必要性的有力佐證,畢竟孟子成了古今大儒,他媽對教育自然有發言權。但是縱觀孟子的成長史,我們發現孟老太太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一套學區房,而且她也從來沒把教育的責任推卸給環境和他人。比如另一個典故“孟母斷織”,《烈女傳》中記載,孟母剪斷了剛織好的布,繼而講了些道理,然后“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可見,令孟子受驚嚇的是,就因為學習這點兒事,母親竟然把他們當天要拿去交換饅頭的布匹毀了。從此,他發奮圖強,畢生拿學問換飯吃。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借由父母的目光確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孩子也是父母的鏡子,我們在他們身上看清楚自己的模樣。
以看書為例,很多文章在探討“如何培養閱讀習慣”,這種刻意為之的方法論有很大風險,很有可能將內部動機轉化為外部動機,從而損傷學習興趣,如果不巧趕上叛逆期,更是容易將閱讀變成他們終身憎惡的事,那些在應試教育中受到過分懲罰的人,成年后連電器說明書都不愿看。因此,在這件事上,我給出的唯一方法就是:父母自己閱讀。
同理,想讓孩子運動,父母先離開沙發;想讓孩子寬容,父母不能苛責;想讓孩子成才,父母就要堅持自我成長。
老子早在《道德經》中一語道破:“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所以身教勝于言傳,因為理性是稚嫩和膚淺的,但基因、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遺傳則已經伴隨人類數百萬年,堪稱物種進化的搖籃,也是個人發展的起點。
你是怎樣的人,你就有怎樣的孩子,這就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