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這部片之前,一直不懂為什么它能位于IMDB250的TOP57,看完之后,這么高的排位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的。
在我看過的黑色電影中,《日落大道》的排位要比它高,《雙重賠償》與其基本持平。但個人覺得,作為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弗里茨·朗于1931年拍攝的首部有聲電影,無論從鏡頭語言還是其表現出來的內在含義,這部黑白片與同期的電影對比,甚至可以用超前來評價它。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由于柏林出現了一位專門誘殺小女孩的連環變態殺手,市民人人自危。后來有位盲人小販認出兇手的口哨聲,告訴一位年輕人,年輕人機智地在兇手背后標識了一個“M”字。再加之警察和黑社會的共同涉入,多方人馬集體行動,這個兇手終于落入法網。劇情算不上復雜,中間有些地方還稍顯沉悶,但這部片還是令我深有感觸。
影片一開頭不久,兇手就盯上了一個美貌的小蘿莉。他的登場極其特別,是從通緝海報上慢慢呈現一個黑影開始,他就是從這里開始誘拐小蘿莉的。在后世的許多恐怖片我們都能看到這種代表這死亡和驚悚的黑影,想必不少導演都從中偷師過。至于小女孩的遇害過程,影片更是處理得含蓄而干凈:小女孩之前玩耍的皮球從草叢中緩緩滾出來,兇手買給小女孩的氣球也變成無主之球,隨風飄蕩,暗示了小女孩的命運。這樣的處理令我想起希區柯克在《火車怪客》里面經典的表現謀殺的美學鏡頭:米里亞姆被布魯諾勒死時,整個謀殺過程全都通過被害人掉在地下的的眼鏡來呈現,而且“該鏡頭經常出現在電影學院的課堂上,這段最出人意料和最具美學標準的的畫面緩慢而優雅。《火車怪客》攝于1951年,無意評判誰高誰下,只是導演弗里茨·朗對這段謀殺處理得新穎而不落俗套,甚至比后世那種單純的直接殺人顯得前衛多了。
影片最為吸引人的應該是后面黑社會和社會人員對于這位兇手的大審判。兇手一直在強申是他心中的惡魔迫使他干出殺害小女孩的事,他是“被強迫”的。兇手陳述過程中,甚至參與大審判的許多旁觀者都暗暗點頭。兇手說到,自己犯罪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要裁決他的黑社會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卻也做著殺人放火的勾當危害社會,到底是誰應該受到制裁呢?
這短短的幾分鐘內,關于道德的討論在反復地博弈中,而大審判現場模擬法庭,因此為兇手辯護的“辯護律師”也站在兇手這方說兇手不應該受到懲罰,他說:“因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沖動下犯了罪,所以不該被判處死刑……沒有人會因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懲罰……沒有人能夠把一個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殺死,這個國家不行,你們當然也不行……應該把他送進醫院,而不是監獄或者絞刑架”。因為兇手說自己是被心中的惡魔“強迫”的。這番陳詞很明顯更加激發了圍觀群眾的憤慨,就在大家覺得不將兇手從世間除名都無法平息心中的怒火時,警察出現,帶走了兇手。這5分鐘的大審判如此短暫,但這里探討的命題卻可以延長到人類歷史的長河中。
無罪?有罪?對于影片拋出的這個引人深思的討論,年輕輕輕、資歷尚淺的我無法進一步深入研究下去,從被害者母親的角度出發以及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現代公民,我只能說任何理由,對于殺害花朵般嬌嫩的小女孩來說都不是理由。她們一旦香消玉殞,就無法再睜開眼去感受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人有權利剝奪另外一個人生存的權利。就像最后法官審判兇手時,坐在庭外的母親悲戚地說:“這樣救不回我們的孩子……”其實就算兇手最后判以死刑,或者是以更加殘暴的方法對待,都無法令8個嬌嫩可愛的女孩子起死回生。兇手因謀殺而死,那些小女孩因什么而死呢?因無知嗎?因天真嗎?或許一切如導演所言:
“這部電影的要義不在于懲罰罪犯,而是警告母親們:你們要看好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