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關
我總是對自己犯過的糗事記憶猶新,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在我四十年的歲月里,就有這么幾件令我輾轉反側的事情,直到現在。很想說一說,深刻自省。巴金老先生一直強調“說真話”。我也切切實實說幾句自己內心的真話,說給誰聽呢,也許是你,也許是他,重要的是說出來,痛快滴說出來。
小時候,我是一個很木訥的孩子,我感覺多半是因為家貧的原因,心里很是自卑,尤其是面對外面熱鬧的世界。我甚至感覺自己那時候是得了自閉癥,不過病的程度低些而已。
大約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姐姐已經嫁做人婦。婆家頗有資財,相比較我們家這個三代貧農的家庭來說,是很有些富足的了。
初夏,恰是知了猴爬上樹梢的季節,捉知了猴是那個時候孩童們最快樂的事情。然而我家是不會拿出錢來給我買一把手電筒的。于是,太陽落山后,我就只能艷羨地看著小伙伴們神氣活現地拿著手電筒去捉知了猴。燈光隨著樹干向上,直到末梢,我仰望著,只能看到繁星。為此我甚至琢磨出來,摸黑在草垛邊上聽知了猴爬行聲音的訣竅。
一個周末,我到姐姐家走親戚。在即將回家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到姐夫家偏房的床頭放著一把手電,隨手揣在了兜里。一路上心里砰砰直跳,生怕別人發現。實際上,小孩子的伎倆怎能躲過成人的眼光。姐夫從一開始就是知道我拿了他們的手電筒,但沒有揭穿我,一句令我有所聯想的話都沒有說。似乎想讓我心安理得的帶著手電筒回家。從那時起,我就一直認為姐夫是個好人,他的大度令我很是感激。直到現在,我一直記著他的好。
大度的不止姐夫一人,還有我的二哥。
那是上初中的時候了,初三沒有考上理想的中學,令我有些沮喪。應二哥的要求,到他所在的煤礦子弟學校復讀一年。
這一年,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二哥比我大十三歲,我上小學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外地參加工作了。他很威嚴,一直很怕他。雖然他不是長兄,然而他是家里的頂梁柱,又是村里少有的大學生。在八十年代,大學生還是真正的鳳毛麟角。現在想來,能在他跟前學習,也是幸事一件。
那時候我還沒有擺脫自卑的心理。面對城里的孩子,自卑成了我堅硬的外殼。心理上對那些礦上子弟學校的同學有著本能的距離,又很艷羨他們的生活,急切地想要融入到那個圈子。這似乎是一對矛盾。
經驗告訴我,任何成長必然從矛盾開始,最終也會從矛盾消失。
少男少女的情懷里都流淌著浪漫與灑脫。那時候,流行詩歌。我也喜歡上了那個短句子營造的優美意境和豐富的內涵。二哥是這個方面的行家。我很怕他,不敢直接把自己寫的那些姑且算上詩句的紙片拿給他當面請教。每次都是偷偷的壓在他辦公室的桌面上。二哥總是細致地寫上他的點評和建議。也是從那時起我對于寫作,對于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說二哥大度最是體現他對我犯錯的寬容上。
集郵是少年的愛好之一,班級中有不少的同學整天談論著郵票的事情,仿佛那里有著無窮的魔力,這其中就有一個我很是心儀的女孩子。于是,郵票給了我很大的吸引力。為了能和他們有著共同的語言,我惡補了一些集郵的常識,但還是很難插上話。我發現,分享和互換郵票是個接近他們的好渠道。連零花錢都沒有的我到哪里去找郵票與他們交流呢。
二哥收藏著很多。
我犯的錯誤就是把二哥收藏的生肖本票撕開分給大家,稀有的郵票自然滿足了一個少男渴望交流的心。和小時候偷姐夫的手電筒一樣,我一直沒敢告訴他。我不知道二哥是什么時候知道這件事的。我也一直沒有對他說聲抱歉,直到前些年家庭聚會的時候,趁著酒勁,真誠地把這件事說給了二哥聽。他一笑了之。但我知道,對于一個自卑的少年來說,他的寬容功德無量。
如果說這兩件事都是犯錯的糗事。記憶中的糗事還有的就是不懂裝懂了。孔老夫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道理很簡單,然而要做到,不是那么容易的。知易行難。哪怕是現在到了不惑之年,依然難免有時強裝著很懂行的樣子。有句流行語說,莫裝逼,裝逼遭雷劈!上大學時,我是很難理解到這個深度的。
大學生已經是個成年人了,談論的話題除了足球、戀愛、電腦游戲之外,汽車也是常見的話題。但是上大學之前都沒有坐過轎車的我,哪里懂得車子的品牌。不記得從誰的嘴巴里聽到過“子彈頭車”,腦補了很別致的車樣。
踢球歸來,操場邊的道路上停了一輛豐田轎車??吹截S田的那個標志,我想當然的就認為這是所謂的“子彈頭車”了。像是孔雀開屏一樣驕傲的告訴身邊的球友,看,子彈頭。眾皆啞然。我雖然反應過來,估計是錯了,但是強撐著堅持自己的觀點,大家都是一笑而過。我尷尬至極。后來,才弄明白,所謂的“子彈頭車”實際上是就是商務車。因為流線型的造型有點像子彈頭,才有了“子彈頭”的雅號。和車的品牌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還有一次,機緣巧合,和幾名專家在一起聊天,談到明星皈依佛門的事情,把“皈”說成了“ban”。雖然大家聽得很認真,但沒有人笑話我,甚至沒有人特意指出我的錯誤。接下來的聊天中,有位老專家不經意地說出“皈依佛門”的正確發音。我一下子明白了。
你看,專家的寬容讓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這個字。
我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只是一個凡夫俗子,余秋雨在《何謂文化》一書里講: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我沒有文人軼事和那般閑情雅致,純屬自娛自樂,自警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