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上,老師問過我們,你們真的知道什么是專業嗎?什么是專家嗎?每次只要他帶著真的兩個字,答案一定是非同尋常的。他推薦的《專業主義》這本書為我們解開了謎題。
書上第一章說:專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動。他們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理念,而且無一例外的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無窮的好奇心和永無止境的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以上條件全部具備的人才,我們才把他們稱之為專家。
而我們通常把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取得一張資格紙片的人稱為專家。對照大前研一提出的成為專家的條件,真是相差甚遠。
其中對我特別有感觸的是:無一例外的把顧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有自己的顧客群體,而我的顧客就是學生。還記得走出大學校門的那一天,班主任蔡斌老師叮囑我們的一句話就是:你們一定要有服務好學生的一顆心!那時候不太能理解,老師教書育人,怎么就成了商家和顧客的關系?今天想來,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把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書的第二章寫到了‘先見能力’,要能夠看清別人看不到的事務的能力。這也就是創新。要想保有持續增長的態勢,依靠過去的輝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有時反而成為羈絆,因為這代表了一種固有的陳舊模式。這在膠卷業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科技的日新月異超出了固有的經驗模式。這在另一本書《從0到1》中說得很好:從0到1是一種創新式的質變,但從1到N只不過原有模式的進步,他終究經不起大浪淘沙式地洗滌。
在這一章里,還有兩點對我感觸也比較大‘不怕失敗,執著探索’,‘對事業傾注全力’。這種原本對我來說都只不過口號而已,但當一個個鮮明而具有說服力的例子擺在眼前時,才知道這些是不可繞過的規則。
在第三章“構思能力”中,提出“要在所預見到的未來藍圖的基礎之上,構思新的事業并付諸行動”。其中有一點對我幫助比較大第一“成功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這一點讓我看清了之前自己的問題所在。一項商業計劃實施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的基本需求。接下來對市場和財務方面的調查取證則是成功的充分條件。讀到這些的時候,才知道我的錢是怎么石沉大海的。
第四章中“討論的能力”中有兩段話,看了以后感觸特別深“首先對前提提出疑問懷疑,發現根據站不住腳或邏輯上有破綻,要毫不猶豫地提出質疑。為了得到重要的信息,為了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絕不可不懂裝懂”。這一點我一直很難做到,我習慣了老好人模式,使我幾乎喪失了質疑的覺察能力,而不懂裝懂的模式又使質疑缺少了基本的常識。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從此唯有改變才能離開這種悲哀。還有一句話就是“反駁的目的并不在于擊倒對方,而是為了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多么痛的領悟,想想平時沒少和人爭論,爭論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可真正有利的方向是要達到相互理解,學習了!
最后一章“適應矛盾的能力”就跟孟子講的取勝法則一樣,最終講的是人和,取決于人格和靈性。“事業的成敗取決于是否具有明確的遠景目標。能否描繪出事業的愿景,依靠的是人。”
這就是我閱讀《專業主義》的一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