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美同學
1
我是晶美同學,YouCore公眾號的編輯。
雖說掛了個編輯頭銜,但我在YouCore做的事,幾乎將互聯網運營所有的內容都涵蓋了:
? 我要負責YouCore每周四發文的選題、審稿、排版(希望你喜歡我的風格)
? 我要負責YouCore公眾號各種消息和留言的回復(如果嘲諷過你,請擔待)
? 我要負責跟大大小小的公眾號和媒體編輯的對接
? 我要負責知乎問答(沒錯,那個萬贊答主「框架君」就是我)
? 我要做各種運營活動的策劃和文案編寫(含ps圖片)
? 我要負責兼職人員的招募、管理、結算
? 我要負責YouCore所有課程的發布
? 我還要參與課程制作、作業點評、社群專業答疑
(好吧,太多了,我不想再列了)
一個人做這么多,你一定會以為我要么都做得不怎么樣(從YouCore目前的品牌知名度來看,這個可以100%排除了。嗯,我相信是這樣的)
要么就是正牌的傳媒系出身,而且是已經積累很多的運營經驗后,帶藝投靠YouCore的。
額。
其實,我是學化學的。。。(對,就是倒騰各種液體的那個化學)。
而且,我原本是入職深圳爾雅做顧問的,結果2016年12月,王世民老師說要做一個公眾號,從此我就成了YouCore的編輯。
之后,跟著YouCore一路狂奔了一年,從一個零基礎運營小白,變成了一個小白眼中的 “偽專家”。
雖說是個偽專家,但好歹也是“專家”了。
因此,今天我就斗膽跟你聊聊: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專家? 也當做我個人的2017年總結吧。
2
想要成為專家,是不是得先來圍觀下專家長啥樣?
所謂“專家”,那肯定跟普通人不一樣啊。
那不一樣在什么地方呢?
你不知道的他都知道,小到使用細節,大到理論概念,他都如數家珍;
你知道的他可能不知道,但只要稍微提一下,他可能比你理解得還要深刻;
碰到問題時,你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已經上手了,儲備的知識似乎信手拈來;
更可氣的是,他還能很快速地進去到另外一個領域,真神了。
給這些差別,下3個專業的定義就是:
**① **專家建立了心理表征,總能識別出有意義的信息模式,看到你看不到的。
**② **專家是以核心概念和大觀點來組織知識的,他們總能提煉出更一般的普適規律。
**③ ** 專家的知識都是條件化的。
3
專家的心理表征
比如,現在有這樣一列數字: 3 9 27 81 243 729 ……
讓10歲的小朋友來看,他們一定看不懂,也記不住。但你可能只需要瞥一眼,就知道,這不是3的n次方序列嘛。
認知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解釋為你已經創建了n次方序列的心理表征。
專家們就是因為具備了專****業知識****的心理表征,所以他們獲得的信息質量往往會遠遠高于一般人。
所以,現在的我可以同時做上面那么多事,而且質量還遠遠高于剛加入公司的運營,原因就是:
我已經建立了各種心理表征,可以花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輸出更有價值的內容。
比如,同樣做知乎問答,新同事可能回答10個問題,都沒幾個贊,一周時間就這樣沒了。
而我回答1個問題,幾百個贊,也就半天時間。
關鍵原因就是,我已經建立了選題的心理表征,我能從上千萬的問題里找出合適的,而且我知道輸出怎樣的答案才更吸引你。
(你是看了我的知乎回答來的嗎?)
4
專家能提煉出更一般的普適規律
作為YouCore公眾號的編輯,我經常要確定文章最終的標題,但是什么樣的標題對你更有吸引力呢?
最初開始起標題的時候,我總結了標題的幾種類型,其中包括:
◆ 探究原因類:為什么日本和德國沒有一流互聯網企業?
◆ 經驗建議類:月薪5000塊,如何取悅未來丈母娘?
◆ 違背認知或常識類:瞎勤奮到底有多可怕?
反正一共分了10個類別。
后來有一次得空抓住YouCore的首席運營官老白,和他討論標題的寫法。
白老大幽幽地只說了一句話:
你打用戶的什么需求?是恐懼心理、八卦心理還是實用心理?
額,他是從人性的角度層面考慮的。
很明顯,他提煉的一般規律要比我的更深刻、也更普適。
所以,老白同樣從零基礎運營小白起步,成為YouCore的首席運營官只花了3個月。
而我花了1年,進公司比他早、轉運營比他早,結果現在還歸他管(微笑臉)。
這就是為什么越牛逼的專家越容易跨界,因為他們總結的一般性規律普適性更強,更加容易遷移。
5
專家的知識都是條件化的
可能跟你想像相反的是,你最大的問題并不是知識不夠,而是知識太多,惰性知識太多。
惰性知識就是,只是背到腦子里了,但到了該用的時刻,卻想不起來用的知識。
心靈雞湯就是迎合了你偷懶的心理,告訴你只要做到幾點就如何如何了(現在不雞湯的標題都沒人打開了,逼得YouCore這么干貨的文章,也都要起個雞湯標題才行),等到實操時才發現,你或許連一點都做不到。
專家跟普通人的差別就是,專家的知識是條件化的:給知識都明確了適用場景、具體要求,知道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不該用。
正因為將知識條件化了,
所以專家碰到問題時,你還沒反應過來,他就已經上手了,各種儲備的知識信手拈來。
正是得益于在深圳爾雅的那一段經歷,每學一個新知識或新概念,王老師就逼著我回答3個問題:
第一,這個概念是怎么演化過來的,它的前世今生是啥樣的?
第二,你能不能從腦子里至少找出3個跟這個概念有關聯的知識?
第三,你分別給我舉3個例子,說明這個概念你會用在什么地方,以及不會用在什么地方?
當時覺得他有點偏執狂,不過現在無論是看書、刷知乎,還是跟人聊天,每聽到一個新概念我就在心里自問這3個問題。
不經意間,就將大部分知識都給條件化了,****而且還附帶將知識都關聯了起來(看來,有時碰到一個偏執狂的老板還是有好處的)。
所以,我現在無論是寫文章、編文案,還是回答問題、點評作業,效率比以前快了很多,各種看過的知識不自然地就冒出來了。
6
如何成為專家?
專家與普通人的3個主要區別,相信你已經清楚了:心理表征、普適規律、條件化的知識。
我也順帶著狠狠地表揚了下自己(偷笑臉)。
那如何才能成為專家呢?我基于自己的成長經歷,給你3個建議:
建議1:利用元認知監控自己的工作過程,發現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
剛入職場前兩年,往往是進步最快的。因為啥都不懂,因此扎到知識堆,怎么學都是進步的。
但是工作了5-6之后,一眼看過去,好像都懂得差不多。但就是做不到80分往上,又不知道該如何提升自己。
這時候你就需要用到元認知了,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于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利用元認知來監控自己的工作過程,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都用到了什么知識、什么技巧,為什么最終結果是這樣,影響最終表現結果的關鍵是什么,能夠幫助你更客觀地認識自己。
其實,大多中年人的職場瓶頸,就是因為不會監控自己的工作過程導致的。
眼看著后面有不少人年輕人追上來了,但又不知道自己工作上還能怎么提升,只能一個猛子也扎進知識付費的焦慮中。但其實本身并不知道真正應該去學些什么、提升什么。
王世民老師的那篇能力樹發出后(公眾號回復【1003】查看),不少人來問我,能力樹只搭了最粗的樹干,很難再分解下去了呀。
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跳出來看看自己是如何工作的。
建議2:適當停下來,試著總結出方法論,或抽象出更一般的規律。
經過第一步知道自己要學什么,下面就是怎么學的方法問題了。
我有個高中同學,她大專畢業后來深圳做銷售工作,剛畢業的第一年平均月薪能拿到15K,老同學中幾個985/211的都對她羨慕不已。
但是一年后她們公司調整了業務線,她被調到了另外一條產品線,每月只拿到5K,薪酬降了2倍。
恰好她的部門經理也是我認識的人,閑聊時說起她的事,這位部門經理說她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會總結,原產品的銷售話術整理得挺好的,但換了新產品她就不會說了。
因為從來沒有總結過,自己之前轉化率好,是好在什么地方,所以一旦環境變了,之前做得好的地方也全部丟了。
這樣每次都得重頭學習,掌握的知識一點都沒法復用。
因此,不要急著一路往下奔,適當的時候停下來總結總結經驗,提煉出自己的方法論,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方法論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復用。
它不光可以解決某一個具體問題,更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解決更多同類問題,而且稍微調整下還可以重復使用,即使問題的具體情況有所變化,也同樣可以起作用。
建議3:大量主動性訓練
我知道你最不喜歡聽這個了,但這是必經之路。
雖然每天事情很多,但我現在每天還在公司內部的小群內一天起一個標題。
只有通過不停地訓練,你的心理表征才會比其他人更詳盡、更準確,才能提高你的思考速度。
同時訓練多了,才能接觸足夠多的應用案例,讓你對知識的條件化有更好的區分,清楚應用場景。
柴靜的《看見》中有這么一句話:
胡適說過做事情要“聰明人下笨功夫”,我原以為笨功夫是一種精神,但體會了才知,笨功夫是一種方法,也許是唯一的方法。
共勉。
7
寫在最后
專家之所以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最主要的差別就是3點:
**① **專家建立了心理表征,總能識別出有意義的信息模式,看到你看不到的。
**② **專家是以核心概念和大觀點來組織知識的,他們總能提煉出更一般的普適規律。
**③ ** 專家的知識都是條件化的。
想要真正成為專家,我給你的3個建議是:
建議1:利用元認知監控自己的工作過程,發現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
建議2:適當停下來,試著總結出方法論,或抽象出更一般的規律。
建議3:大量主動性訓練。
以上,也是我的2017年年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