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地讀了幾本佛書,最后感覺自己終究不是這片森林中的鳥兒,決定放棄了。想做個總結,拋開所有的參考書,只依靠自己的積累和感覺,說自己的認識。
在我看來,佛的理論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哲學和宗教。
先說哲學部分。哲學就是試圖解釋世界的一種方法。哲學家建立起一套體系大廈,普通人也自覺不自覺地建立、發展和完善著自己星星點點的哲學思想。人活著,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覺不自覺,都得在或多或少地依靠哲學。會點兒哲學的人是幸福的,他或者對世界的認識深刻了些,或者能為世界的施加與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從而平復迷惑、躁動的內心。寧靜的心,是幸福的源泉。
從哲學角度來說,佛學的精神可謂深刻而精微,對世界的認識獨樹一幟。他提出了因果、無常、我執三個最重要的基礎理論,推而演化為修行、當下、無我三個實踐方法。這是十分了不得的發現,世間事基本都可以概括進去了。
因為有因果,所以要修行,種現在之因以收將來之果。有因必然有果,果必緣于此前之因。一般來說,在這一世,因果就基本上是兌現的,或者即便在自己身上沒來得及兌現,也大致會兌現到妻子孩子等親人朋友那里。為了強調佛法無邊,佛法后來形成了絕對真理的佛教,而佛教為了解釋一切、覆蓋一切、統控一切,又發明了輪回,設法讓因果在“萬世”這個無限區間中兌現。我覺得這是安慰人的,佛法因進入佛教而走偏了。沒有不朽的靈魂,如果說能有,也會是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把人的意識數字化存儲,把人機體中的碳鏈變成硅鏈,或者等科技發展到能把時間這個單向維度變成雙向維度;沒有來世,沒有輪回,此生就是一條不歸路。但這是科學,不是宗教。
因為世事無常,所以要抓住當下,不悔恨過去、不憂慮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屬于你,甚至在你說“現在”的這一瞬間,現在也已離你而去。但我們凡人所能做的,還只能是抓住“現在”——這一刻,就是你的平臺、資源和福祉。對過去不僅不能悔恨,也沒有必要提當年勇,過去就是過去了,不要執著于它了;對未來不僅不要憂慮,而且不要計劃,有了計劃就有了目標,隨即而來的就是對目標實現與否的憂慮,應該就讓未來自然而然地來。對過去不執著,比較容易做到;對未來不計劃,凡人難為,需要修煉。一般來說,明天的太陽還會照常升起,日子還得過下去,你怎可不對明天做些打算?在這里,體現出佛法的高深,他就是教育你不要計劃,就這么走下去吧,走到哪算哪;真正的修行者,真的就做到了愛咋咋地,明天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系,我就活在當下。但到了這個境界,就不是普通人了,我們一般都做不到,我們只能心向往之、努力接近它。
因為人們常常執著于自我,所以很多東西都放在自己這個坐標系中進行衡量,產生了許多狹隘、錯誤的認識。我,的確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獨一無二說的是你天生就具有任何人、任何別的事物所不能替代的特點和價值,你與其它萬物不同,你就是你自己;但要知道,你雖獨一無二,別人也是獨一無二,從獨一無二這個角度看,你與別人是一樣的。所以,你自己生存、燦爛,也要給別人生存、燦爛的權利和空間,不能以己之是非為是非、以己之角度為角度、以己之得失為得失。因此,你對這個世界、對別人會充滿理解與寬容,誰都有資格、有權利用自己的想法生活。轉而從世界大全景看,你其實又毫無特色,與其他萬物沒啥大區別,本質上是同一的,你就是世界萬物中的一粒砂子、蕓蕓眾生中一個生命個體,不要抬高自己,也沒必要貶低自己,因此你會生發出平等理念和慈悲心懷。從以上兩個方面,推演出來的宏大道理就是:放下自我(破除我執——無我)、擁抱萬物,與世界同一、與其他生命同生同喜,寬容地看待世界和遭遇、慈悲地對待他人與生命;進而把自己融入到天地萬物與眾生之中,我即世界、我即眾生,世界即我、眾生即我。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心胸該是多么博大、敦厚和溫情。
佛法博大精深,若終究起來,竊以為此“三理論三實踐”為重要內容和精髓所在,好好參悟這些,大概已近佛法,初學者知道這些也大致就夠了吧,再深入下去不過就是深入參悟和篤定修行。我對佛法的高深與對自己的淺陋不抱任何懷疑,但我將止步于此,而已而已。
從佛法發展到佛教,就不是哲學而是神學了。神學是依靠剝奪人的理性、堅定人的信仰而建立起來的一套自欺欺人的體系。需要說明的是,自欺與欺人,看似貶義,卻自有其現實的、實際的意義與正能量。
我相信宗教的價值,但無論如何都不相信神。人們所描述和信仰的這個“神”,被賦予了無數形體,所謂“月照千江影,佛現無數身”,但無論是上帝、佛祖、安拉還是宇宙意志、絕對精神,我都沒法信其真在。我總覺得,神學是哲學的絕對化、偏移化、僵化和世俗化,這種放棄理性的完全相信和絕對服從,對人心有慰藉和勸善作用,對認知卻有害無益。這個世界是可以認知的,雖僅僅是部分、一小部分、一點點,正如我以前所比喻的“提燈照路、僅見眼前”而已,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還是在一點點地、不斷地認知它。人當然不可狂妄地想認清全部、主宰宇宙,但也不用自毀長城、繳械投降地把自己完全交給神來發落。世界當然是神秘的,其神秘只是因為人的認知實在有限,而且將永遠有限下去,但這并不代表有一個全知全能的神在某個地方,人類只不過是用神來解釋神秘。世界就是世界,這個世界就在那里冷冰冰地運轉著,以萬物為芻狗,人的所有感受、崇拜和獻祭都不可改他絲毫;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謙卑和恐懼,但無法把自己的這些感受傳遞給他,只能努力去認知他、順應他,以求人類和人的現世能盡量舒坦些。人就是人,注定目光就是這么短淺。
我羨慕有宗教信仰的人,特別是那些堅定不移的高僧大德,他們是多么幸福啊。他們把自己完全地交付出去,完全地放棄了對自己的責任,如孩子眷戀和依賴著母親,多大的風雨、多大的浪,母親都會張開懷抱圍出一方安全溫暖的空間。更幸運的是,神這位母親又是全知全能,能解決一切問題,相比之下母親是多么脆弱和不堪依賴啊。老子說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如嬰兒乎?”實在是讓人流淚的發現和祝福。更現實一點,我們這些已經風雨滄桑、閱盡半生的人,怎樣找到這樣一位“母親”?那就是宗教,放棄自己的理性,全部地相信他、虔誠地皈依他,甚至把這半生的風雨也歸因于他的賜予——他在鍛煉我們成長,或者他已經擋住了那些襲擊我們、足以致命的石塊,打在我們身上的,不過是他故意遺漏用以捶打我們意志的小石子。這是多么幸福的狀態啊。
在我看來,宗教就是一種欺騙,或者說人的自欺,人在自欺中獲得安寧。在宗教世界,人就這樣欺瞞自己整整一生,當離開這個世界、欺騙破滅時,人已無知無識,欺騙了又如何,換來一生安寧,這都是欺騙的功勛。以人有限的認知,世界充滿了碩大無朋的變數,堅定的信何由來自?不過就是一種自欺罷了。但就是這種堅定的信(自欺),指引了人向著自己的目標百折不撓地、快樂幸福地前行。深信,是一股巨大的人生力量,正是宗教帶給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