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說在前面的話
前幾天看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目,嘉賓麥家朗讀了一封曾寫給遠赴大洋彼岸留學的兒子的信。在訪談的過程中,麥家道出了與青春期兒子之間相處的難言之痛,那句“他的房門一關上,就是整整三年”,關了房門,也關上了父子之間的心門。麥家說他是在還債,他在堅持,在努力打開兒子的心門。麥家年輕時與自己的父親也曾有很深的裂隙,因為父親的政治帽子,讓他感覺委屈,感覺不公,覺得這一切都是父親造成的。
這期節目給我的觸動很深。兩代人的互相理解真的就如此之難?隨著女兒漸漸長大,兒子也來到了我們這個小家庭,在別人看來,這是十分幸福的事情。是的,應該感恩命運,讓我擁有現在的美好。但,我也有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會不會也與我們產生很大的代際嫌隙?隨著他們的漸漸成長,他們真的會理解自己的父母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畢竟,當今社會,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所經歷的,他們可能真的會一無所知。所以,我和敏兒約定,各自抽空寫出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的人和事,記錄下來,等他們長大了,去讀一讀,冀希他們能了解父母曾經歷過的,也許會讓他們更加懂得那個時候他們的父母。也寫給自己,從塞北到海濱,離生我養我的家鄉空間距離真的很遠,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年少的記憶卻越來越清晰。或許是距離產生美,在異鄉的夢中,反而常常夢見兒時的各種場景。那就記住曾在生命之舟劃過的波浪,回頭看看那些浪花,心里也會有些溫暖吧。
決心寫出系列文章,以為存念。希望不能背負這個決心。age.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