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個朋友說起她在體制內工作的丈夫,總是覬覦權力中心,不停想往上爬,她的丈夫比我們大幾歲,快四十。這讓我想起,一位省直機關的大姐,說起現在省直機關青年幾乎到了35歲這個坎,變得對金錢和權力極度的渴求,奉勸體制內年輕人即使有能力到了省直大院,也要對權力懷有平常心。這兩件事讓我想到了一個詞“中年危機”。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會這樣的感覺,似乎人生剛剛開始,就已經到了35歲、45歲和50歲,開始焦慮、壓力和力不從心。感覺“人總是懂事得太晚,而老得太快”。
2
什么是中年危機?在熊太行的《關系攻略》中有介紹:
發展心理學上的中年一般稱作“成年中期”,指的是40—60歲的這段時光,不過現實當中, 工作帶來的壓力,往往會被提前到35歲左右。
3
為什么會有中年危機呢?
絕大多數中國青年,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后才開始實踐傳統教育中習得的人生概念:
比如,責任、父輩、獨立、自我選擇、承擔,由于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我們選擇人生和承擔責任的能力來得比美國人更晚。有的人在30歲剛剛建立起對社會和工作的認知,開始有自己的“自信”和“不自信”。但,30歲后,人生的角色突然增多,變成了他人的父母、衰老父母的成年子女以及別人眼中的“中年擔當”,而事業稍許停滯,年輕一輩就虎視眈眈,不敢有一點差池。
而實際上,學者早就指出“中年危機”是一個偽概念,因為科學研究表明,有的人一生都沒有遇到過“中年危機“,所以,有或沒有全在于你如何認知它。
4
有些事越早弄明白,對自己的人生越好。
根據發展心理學,提出40—60歲的人必須處理的十四項任務:
1.應對身體的變化或疾病,改變身體意象;
2.對成年中期性生活的變化進行適應;
3.接受時間的消逝;
4.對衰老的適應;
5.遭遇父母以及同輩人的疾病和死亡;
6.面對死亡的現實;
7.對配偶或者伴侶關系的重新定義;
8.與長大的子女和孫輩深化關系;
9.維持長久的友誼并建立新友誼;
10.鞏固工作統一性;
11.給年輕人傳授技能和價值觀;
12.有效分配財務資源;
13.接受社會責任;
14.接受社會變化。
如果你有時間,我建議你細細品一下這十四項清單。
我把這幾個任務進行了歸類,
1、認識衰老和生命有限。到了35歲,我們的身體和生活都會發生一些變化,一些身邊的父輩開始離世。我們開始覺得精力和時間不夠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認識并適應這些變化,接受生命有限,不再追求人人喜歡我們,而是把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人的身上,像羅胖說的“從一只處處討人喜歡的狗變成一只自在獨處的貓”。
2、人際和諧的能力。年輕人如果不會懟,那就不像年輕人。但35歲,正是一個尋找人際自洽的年齡,會有方位感地意識到不同層面的人際關系,對自己的目標和生活的影響。建議30歲的你,寫下每個時間段,維系家庭、職場和朋友的人際交往的目標、互動效果和準備投入的精力,時時復盤,讓自己的人際交往呈現一種動態平衡。30歲后,請別停滯結交新的友誼。30歲的你,價值觀和人生追求更清晰,反而更能交往到利益追求一致、志同道合的朋友。
3、工作自洽的能力。現在互聯網的年代,智能化和信息化發展,3年一坎就會產生和消亡很多新的行業和職業,人人都面臨恐慌。但是,其實盲目恐慌并不必要。人有遠慮,并無近憂。在工作之余,注意創新和復盤總結,在職場中清晰認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有什么,我沒有什么,我需要有什么才能和這個世界交換?有了自洽,自然能鞏固工作統一性,把工作責任和人生價值統一起來,找到職場中的存在感。
在這里,我強調一下,掌控權力確實會給人帶來存在感,但實際上,這卻不是好的存在感的來源。因為權力也是變動的,唯一內心無堅不摧才是永恒的王者。
同意羅胖的說法“壞的存在感,是不斷需要外界對自己認可和表揚,而好的存在感,只需要對自我成長的清晰感知。”
學習王陽明的“內圣外王”的認知心法,回歸自我成長,才是內心的棲息之所。
在不確定的時代,確定的生活,要想不被淘汰,做一個逆風而上的穩定平衡的中年人,最關鍵的是不斷學習和習得穿越感。學習是個老話題,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思考、總結、踐行。如果你老是焦慮,卻老不行動,認知系統不升級,沒有人能幫得了你。穿越感,就是要我們學會放棄這個年齡固有的觀念,比如“我年齡大了,跟年輕人不一樣了”“年輕人這玩意看不懂,不看了”。要知道這個世界是我們的,遲早會是他們的(90后、00后)。我們要放棄自己固化的生理年齡和社會身份,學會置換成不同年齡的眼光和視角去理解不同群體,比如和90、00后說話,你就把自己當成90、00后,和50、60后說話,就把自己當成是50、60后,搞清楚他們在想什么,為什么那樣想問題,他們是如何做的。不會什么,覺得什么又對自己職場特別重要,就學起來,立刻學、馬上學。只有在行動中,你才能化解焦慮。
愿你能成為動態平衡、內心自洽、不斷超越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