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老師自帶孩子氣
“寫作,讓我走向了一條生命自覺與專業精進的道路”這是明霞老師的分享主題,在聽課學習之前,我對明霞老師最初的印象是第一天在文質老師的院子里,她摘著大串大串的桂圓時那爽朗明媚的大笑,那歡快勁,感覺送她個梯子,她會順勢爬上樹梢給大伙去分發桂圓。可愛的老師一定自帶孩子氣吧!她的陽光熱情可以成功的讓你消除陌生感與距離感,我想,這是位無論哪個年齡的學生都會喜歡的老師,是一位走到哪里都自帶暖意的老師,一位容易讓人親近的姐姐般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最容易和學生產生故事,而這些故事是她與學生的生命互動中一同書寫的,就像一種最美的遇見——孩子,你懵懂闖入我的教育生涯,而我,決定捧著一顆初心走進你的生命成長。
師者的成長范本
明霞老師開講了,從最初的自己講起,從一個尋常的初中生物老師到國內知名的教育專家,從最初在網絡上記錄教育教學反思到五本專著的生命化課堂的教育實施者,從曾經的“被下課”到現在的“明霞教師成長聯盟”,幾十年來的堅持與突破,勤奮與踏實,讓她走出了一條生命自覺與專業精進的道路。過程不算短,投入何其多,抗爭何其頑強,想想,人生真有意思,艱難時或許幾個小時都覺得難熬,但回望起來,每一步跨越都需要以年為計量單位,人生如此忙碌,有意義的卻屈指可數,如果講電話或許需要好久才能叨叨完,但變成文字,或許就幾行字足以。就像最近西湖大學正式成立!施一公說:“我這輩子的大事,就是它!” 一切真實又真誠,如果說教師成長需要范本,明霞老師的模樣就是一種范本,一種我們一看都懂的始終不忘初心的一種職業范本。
生命在場的課堂
大家都想了解明霞老師更具體的成長歷程,老師現場坦蕩分享。明霞老師說“在北師大的校園,她看到生物系的系牌不叫生物系,而是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上課的時候經常用到生命科學,這就在她的腦海中種下了一顆生命的種子,從此開始思考,如何讓課堂有生命?從此給自己的課堂定位為生命課堂。”因為有了思考,所以有了一種自問“生命課堂應該是什么樣的?”因為有了疑問,于是開始主動鉆研,查閱相關文章:肖川教授關于捍衛生命尊嚴的,還有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雖沒找到突破口時,但并不影響實踐,就索性從教學本身來進行思考。通過對教材的反復解讀和思考,在生物學教學當中去滲透人文和情感,開始勇敢的在網絡論壇上記錄自己的課堂,在不斷的記錄當中,學會去觀察課堂,研究課堂,這樣的思考又不斷反饋到課堂,在學科知識扎實、準確、嚴謹的基礎上去不斷思考:如何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就這樣,課堂行為變了,交流互動變了,立場變了,角度變了,眼神變了,并非中文出生的明霞老師,從課堂教學出發,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真誠樸實的記錄,走出了一條教育寫作的路。
像孩子一樣老老實實的學習實踐
明霞老師說“我為什么能從教學走上教研之路?為什么能為一些學校的老師、校長講課?為什么能給他們講課程設置、校園文化?因為我有故事和案例。如果沒有寫作,那我講什么?我早就忘記了。”是的,時間太快,留在腦子里的記憶會模糊會變形,唯有靠記錄才能證明我們曾這樣走過,就這樣,明霞老師把寫作當成一種教育教學工具,改進課堂,改進表達,走出一條教育專業精進之路。正如我們經常教育孩子的,學習有方法但沒有捷徑,唯有老老實實的學,同理,教師是為未來而教,那就注定教師為師之路,始終需要像孩子一樣,不停的老老實實的學習和實踐,這樣的教育教學的踐行之路上,自己是唯一的實踐者和成長者,并非靠一兩次教育教學培訓得來,而是將自己化為一顆種子,重新埋入土地,一點點朝著陽光生長開來,打開所有的生長觸角,只為給自己的教育事業時刻輸入一點養分,正如黃克劍先生說的“以生命治學,為生命立教。”
生動就是生命動態感
反觀自己的美術課堂,我們經常鼓勵孩子畫的更生動些,其實低年級孩子并不懂“生動”的意思。就如上周二年級的美術課《給樹爺爺畫像》書中的范畫是用黑白線描的方式來表達樹干的粗糙質感和大樹的年輪,我請孩子們上臺來用粉筆畫樹,小手舉成一大片,個個充滿自信,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在心里告訴自己“我會畫樹!”意料之中,有的直接用兩筆完成,一個半圓形樹冠+一個兩個分叉的樹干。我請大家回憶繪本《愛心樹》《字母樹》《樹真好》
看窗外陪著我們成長的樹,再請大家看語文課文中的《樹之歌》
再看看我朋友圈里的樹
然后提出目標:完成一棵富有生命感的樹。希望在這棵樹上看到春夏秋冬四季的痕跡,看到風吹過或陽光照過,無論是榕樹爺爺,還是柳樹姑娘,畫出它生長的感覺與美就好!結果,就這樣一說,孩子們好像懂了,不再擔心樹干的線條是否能畫的筆直,一顆顆大樹截然不同。
孩子告訴這棵樹的名字叫《青蘋果樹》,我說沒看見蘋果啊?她答“老師,你倒過來看看”哈哈!果然!想法獨特!
看到二年級的小朋友可以畫出這樣的作品,我知道他們在下筆之前已經開始思考,我要畫的大樹不是呆呆的大樹,是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姿態各異的大樹。
想想很有意思,主科老師們要花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告訴孩子“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美術老師卻要花精力讓孩子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答案”。所以當孩子問“這樣畫可以嗎?”需要反復回答“當然!畫畫就是表達自己感受。”發現不一樣的思維和表達方式時總忍不住狠狠表揚,從一朵花、一棵樹、一個太陽開始,希望看到不一樣的畫面,正如每個生命可以如此不同卻又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