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聽過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但沒有聽過另外一句話。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傳習錄》。
所以別再說你知道但是做不到,你是真的不知道,最多叫“聽過”。
下面有個自查列表:
1)看過一本書,覺得那本書很好,但是向他人轉述的時候,說不出具體哪里好。
2)對一些社會現象想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寫了幾個字,就寫不下去。或是寫出來不痛不癢,不能令人深思。
3)容易人云亦云,聽誰說都覺得有道理,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4)喜歡碎片化閱讀,靜不下心從頭到尾仔細讀一本書,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
5)經常有焦慮感,力不從心,束手無策的感覺。
6)幻想一夜暴富。
7)有時候以為別人在夸你,其實在變著法子罵人,只是因為你不懂。
8)覺得自己很聰明,什么都懂。
9)......
以上如果有一半符合,那么說明你可能真的要認真思考一下,關于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
書是這個世界上目前為止知識最好的載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雖然書的內容有些滯后,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畢竟一本書出版,要經過出版社至少三審三校。
系統性獲取知識,除了學校,莫過于自己閱讀書籍學習知識。
如果我感到焦慮,通常是很久沒閱讀。
正因為對書的喜愛,我開始一項為期三個月提供給讀者福利的抽獎活動,每周一次的抽獎,獎品以新書為主,一周后自動開獎,后續也會弄一些別的獎品。
本以為免費抽獎會出現那種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來抽獎的場面,結果門可羅雀。第一期抽獎一周之內只有64人,三個名額。發到幾個群,加起來也有上千人。
我在反思為什么會這樣。
長得不帥可能是個原因。
其次,如果抽個值錢一點的事物,例如最新款的手機啊筆記本什么的,或者是一輛車,抽獎超過十萬人再正常不過。
再其次,一手知識不如二手知識受歡迎,大部分人喜歡聽書聽課看直播,也不愿意閱讀。因為閱讀需要自己動腦,碎片化閱讀迎合了人類的惰性。
書也是最廉價的知識載體,有一些作家窮其一生,也只寫了幾本著作。書濃縮了作者的知識沉淀,人生智慧。一本好書的營養,勝過1000部爆米花電影之和。
我不勸人讀書,每個人有自己的命運。有人愿意隨波逐流,渾渾噩噩。有人要掌握自己的未來。這兩種選擇不存在對錯之分。
閱讀不能讓我一夜暴富,但是可以讓我越來越喜歡用“大腦”來看世界,而不是僅僅通過“眼睛”。
我喜歡做個明白人,對世界充滿好奇。
僅此而已。
讀過書的人和沒讀過書的區別有多大,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