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瓦爾登湖》,才發覺梭羅熬得一手好雞湯。那么這碗雞湯我吸收得怎么樣呢?我盡量嘗試著寫出來吧!
不記得是一個月前還是從兩個月前從圖書館借的《瓦爾登湖》了,只記得近來每每有人問“我在干嘛?”的時候,我的回答里總有那么一句:“讀《瓦爾登湖》”。那些問得多的人似乎就只聽到了這么一個答案,然后便再也不問了。估計是給他們造成了一種幻覺:這貨就只干了這么一件事,或者她還能干什么事情呢?
這本書,我咬得確實很慢,直到昨天下午才啃完。在合上最后一頁的那一刻,我獲得了一種輕松的感覺。這理由有很多,作為一名話嘮女我僅列舉三種。
一、我從圖書館里借來的《瓦爾登湖》是由王義國翻譯的版本,可能譯者想保留梭羅作品中的原汁原味吧!翻譯之后的語句還是有些不符合中文的語法習慣,讀起來有些拗口不順。我很想換一本書讀一讀,但自己的原則性又壓著自己必須讀完這一本。所以,我在讀這本書時,由于這小的瑕疵,讓我忘卻了當初從圖書館尋到此書時的欣喜,剩下來的只是一種沉重。讀完了它,算是有一種完成任務似的輕松心情。
二、文中多引用西方的神話故事,我對此了解不多,盡管譯者做了備注,但只是個大概,對應到文中理解起來有些吃力。用我同門的話來說:我在讀書的時候總是抱著做閱讀理解的心態,想弄清楚每一句話想表達的含義。說白了就是自己找累。書中也涉及了很多領域,如植物學、動物學、水文勘測等,給人一種“在山看山,在水則看水”的感覺。只是作為這山與水的“門外漢”,我只能看看作家是如何生活。盡管我所理解的不多,但仍然有收獲。有收獲的時候,人總是輕松的。慶幸自己沒換書,選擇了讀完~
三、在讀到這本書的最后一章,才發覺這是一鍋經文火慢燉的人生濃雞湯。梭羅前往瓦爾登湖湖畔的叢林里生活看似是避世之舉,實則是為了更好的處世。人們總是喊著要追求簡單、追求平靜,可總是將自己置身于復雜的鬧市之中,不敢舍棄、也不愿舍棄手中已經握住的那一絲繁華。梭羅以行動來證實這種“離群索居”的可能性。追求簡單,尋求內心平靜的生活并非不可能,現在的我們大抵也只差一個“壯士斷腕”的執行力吧!有那么一段時間,自己也有那種想脫離群體嘗試一個人生活的想法,但又覺得自己的這想法有些怪異與極端,便不了了之了。從書中看到梭羅這么做了,就像有人認同了你當初的想法,并堅定地告訴了你:“你有這種想法是不怪異的,你并不是一個怪人。”心里的石頭落了地,自然就輕松了。
當然,這仍舊是一種求同的心里,說到底,我還是怕孤獨的。
? ? 我害怕孤獨,這雞湯里便就有治愈孤獨的藥材。我明白我孤獨的根源是害怕他人對自己的不理解,說到底就是害怕不合群、缺乏認同感。
? ?“我發現,大多數時間獨處是有益健康的,與同伴在一起,即使是最好的同伴,也很快就會令人厭倦,耗費精力。我喜歡獨處,我從來也沒有找到像孤獨這樣可以作伴的同伴。與待在寢室相比,我們在外出待在人群當中的時候,多半要更加孤單。一個進行思考和工作的人,不管他樂于待在什么地方,都始終是孤單的。孤獨是無法用介乎一個人與他同伴之間的空間距離來衡量的。”
? ?在讀到書中的這段話時,我想起了在前幾年在網上見得比較多的一句話:“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有時候在人群的保護色中,往往探求不出自我。看似合群的虛假人際關系里,得來的認同,也不過是處于社交性的禮貌。
“一個人的價值并不在于他的皮膚,我們用不著觸摸他。”那些因距離而生的孤獨有什么好懼怕的呢?該懼怕的是自己的頭腦里缺乏對萬事萬物的思考。我私以為人之所以有趣是因為自身的思辨能力,人之所以無趣則在于他思維上的懶惰。那些他人對自己的認同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思維上能有進步多少不更值得關注嗎?何況“德不孤,必有鄰”呀!
現在我比較喜歡的一句話是:“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當然在尋求思維進步的過程中,仍需得依靠“巨人的肩膀”。我的現狀仍是:讀書太少。
梭羅在關于閱讀一章中,強調書存在的意義在于:“它將會為我們解釋我們不可思議的事情,并揭示新的不可思議的事情。那些當前不可言傳的事情,我們可能發現在別的地方已經言傳出來了。那些使我們煩惱、使我們困惑和使我們困窘的問題,已經相應地發生在所有智者的身上了;誰也沒有幸免;而且每一人都按照他的能力、用他的話語和生命回答了這些問題。除此之外,有了智慧我們就能夠學會寬容。”我這里能用以匹配的話就是那句經久不衰的“讀書使人以明智”,能夠讓我們學會寬容,大抵就是打開了我們的思維格局了吧!格局開了,誰又愿意在那些小事上斤斤計較,耗費寶貴的時間呢?
當今社會階層的流動十分緩慢,作為一“小農女”,我能察覺到的農民們僅靠交出土地使用權換來的那么點金錢是無法改善貧窮的,也無法安心過好這城市里的生活。我們的父母十分睿智,他們也許說不出那么多的大道理,但他們的對于改變處境的直覺十分敏銳——教育的力量。在《瓦爾登湖》里,有這么一段話,“目不識丁,也許還目空一切的商人,通過進取心和勤奮,而贏得了他所渴望的閑暇和獨立,躋身于財富與時尚的圈子,他最終必將要轉入那些更加高級、然而卻又仍然不可進入的知識分子和天才的圈子,他這才意識到自己教養上的不足,意識到他所有的財富都是虛幻和不充分的,他要進一步證明他正確的判斷力,于是要努力為他的子女獲得敏銳地感到欠缺的知識文化,這樣一來,他也就成為一個家族的奠基者。”
我們的父母在無形中成了我們的奠基者,我們也將在未來成為我們子女的奠基者。當然梭羅所描述的商人選擇培養子女的這一段,實則也是來源一種經驗主義。說白了就是上一輩人吃了沒文化的虧,或積累的“教育很重要”的經驗意識所作出的指導。當然這一部分我不能斷章取義的拿出來去抨擊他在第一章節儉中所要表達的那種對于前人經驗的否定,也許是我會錯了意。
作為超驗主義作家,他致力于追求一種簡樸、節約的生活,那種生活節約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僅需生活必需品就夠。人應該是支配生活的主人,而非角色互換,被生活所支配。物質上的奢侈與富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上富足,開啟人智慧與思維的富礦。
在當下這種欲壑難填的社會中,僅僅滿足于對生活必需品的追求,實則是少。“多余的財富只能購買多余的東西。人靈魂所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用錢來買的。”
在文章中,我能感覺到的梭羅是一個徹底的實證主義者。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特的,相那些人生導師(老人家)似乎并不能給年輕人什么有效的建議。也讓我產生了“不聽老人言”到底會不會吃虧的疑惑?
“老年人告訴你不能做的事情,你如果嘗試的話,就會發現你能做。老的行為是老年人來做的,而新的行為則是讓年輕人來做的........”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我曾疑惑。甚至想要去批判,可就在這一刻我釋然了。梭羅大概想要表達是不要盲目相信前人經驗,而是要自己去嘗試。生活中總會有些“撞南墻”的時候,既然能得到成長,那么這些”墻“的存在則是有意義的。
當上一輩人告訴我們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時候,可能是出于一種關愛與善行,但是最大的善意其實是放手讓年少的我們多去嘗試,最后形成自己成長路上的“獨占經驗庫”。
談及善行時,梭羅所強調的慈善理念和我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很相似。梭羅所強調的慈善是一種成熟的慈善。借用他的一段文字來闡述:“務必要給予窮人他們最需要的幫助,盡管讓他們遠遠落在后面是你造成的。(我的理解:這里應該指一部分人對于社會資源過多的占有所導致的是貧富差距)如果你給錢,那就應該和窮人一起把它花掉,而不是把錢扔給他們了事。”有時候看起來是善良的救助,并不是有效的救助,說白了不過是濫用同情心的假善良。“砍伐邪惡的枝椏的人有一千個,但砍伐邪惡根基的人卻只有一個,而且有可能的就是,那個把最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贈給貧苦人們的人,正在通過他的生活方式盡最大的力量,產生出那種他要減輕而又終歸徒勞的苦難。”這里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并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在這種思維模式中,私以為解決根源問題的辦法就是實現資源的有效分配,最終促進實現社會公平。
現在的我們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為自己理想中的藍天奮斗,當然也有一批人在為拯救真實的藍天奮斗。我們向往叢林中的生活,但那只是生活的形式之一。最為重要的還是要接受真實,勇于嘗試,腳踏實地的過好現有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在追逐理想的路上,負重前行,不如輕裝上陣呢!放棄那些背負在身上的不必要的包袱、以及不必要的心靈枷鎖,學會專注,關注自己的內心與本質,也許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這本書里有太多深得我心的話語了,但此時我只能予以取舍。
摘出以下幾段話予以警醒與共勉吧!
1.“如果一個人充滿信心地朝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按他想象的那樣去生活,他就會獲得在尋常日子里意像不到的成功。他會拋下一切東西,會越過一條無形的界線;新的、普遍的、更為公允的規律會開始在他周圍、在他的心中形成;或者,舊的規律會發展,并在更為公允的意義上做出有利于他的詮釋,他將會獲準在更為高級狀態的存在中生活。他越使自己的生活簡單化,宇宙的規律就會相應地顯得簡單,孤獨就不再是孤獨,貧困也不再是貧困,弱點不再是弱點。如果你建造了空中樓閣,你的努力不一定是白費的,那正是它們應該在的地方。現在在它們底下打上基礎吧。”(——摘自王家湘譯的《瓦爾登湖》)
2.我們給予物質任何面目,最終都不知道真實對我們有用。只有真實才經得住考驗。我們通常并非就位于我們所處的位置上,而是位于一個錯誤的位置上。由于我們的天性中有弱點,我們也就設想出一種情況,并把自己置于這種情況之中,而這樣一來我們也就同時處于兩種情況之中,要從中擺脫出來也就雙倍地困難。在清醒地時刻,我們只是尊重事實,也就是實際的情況。應該說出你必須說出的話,而不是你應該說出的話。任何真實都要強于虛假。”
3.“不管你的生活是多么的卑微,你都要迎接這個生活,都要過這個生活;不要躲避它,不要惡語咒罵它。它不像你那么糟糕。你最富有的時候,生活卻顯得最貧窮。找茬的人甚至在天堂也會找到毛病。盡管你的生活是貧窮的,也要愛你的生活。你也許會擁有一些令人愉快、激動、榮耀的時光,即使在濟貧院里也會如此。
4.“不要為獲得新的東西而煩惱,不管是新衣服還是新朋友。把舊的東西翻新;回到舊的東西那里去吧。東西并不改變,是我們改變。你要是賣掉你的衣服,也要保留你的思想。”
這雞湯我暫時就喝到這了,雖然文字有些晦澀難啃,但這湯甚好。只是好奇,以后我又會向往什么樣的生活呢?
沒吃晚飯的我太餓了,要去尋覓糧食了,就此擱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