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親子教育,父母不一致怎么辦?
昨晚,我看《哈佛大學劉亦婷》看到凌晨兩點多,這本書帶給我的內心沖擊讓我焦慮的無法入睡,我盡力的去改變自己以往錯誤的教養方式,包括行為和態度,言語的改變,在好不容易看到孩子們一點改變的時候,發現原來最難教的竟然不是孩子,而是先生。
書中作者夫妻兩人系統的知識結構,統一的教育方式,嚴格的制定針對孩子攻破某一項的弱點,家庭輕松和學習的氛圍濃重,父母也不斷努力的工作和教育孩子,正所謂工作和教育平衡,互相成就,所以我認為主人公劉亦婷的成才,并不是簡單的偶然時間,而是包括了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很羨慕主人公有兩位在關鍵時期抓住了敏感期的父母,隨時了解主公人心理和學業的進度,張弛有度的溝通技巧,培養出了這么一個綜合能力強的孩子。
天下哪一個父母不想自己的成才,更何況是我這位普通的母親呢,不過我仍然會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因為我沒有及時抓住孩子們的成長敏感期,自己也沒有給孩子們起到模范作用,和先生也沒有協調一致的教育方式,如今,在我慢慢醒悟過來教育的重要性的時候,我不斷的在書中吸取更多的知識,按照書中的方法開始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別人成功的經驗,我也會很驚喜的發現,一個小小的描述性技巧,就能輕松讓孩子去做以前很拖拉的事情,比如洗澡,刷牙,搞衛生,我會模仿書中的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的技巧,讓孩子們體會自己決定的那種自由獨立感,因此孩子們在自己做出選擇之后,就會馬上執行他們自己做出的選擇,而不是在我的再三催促下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完成,以前在父母的直接命令下去做事,往往都是兩敗俱傷,心力交瘁,如今,我慢慢收到一些好的反饋,偏偏先生的問題又出現在了我面前,先生仍然按照以往命令的方式去讓孩子們做自己的事情,這個時候在我聽來就格外的刺耳,我從來沒有感到這么焦急和煩躁過,我嘗試教先生如何和孩子們用描述性的技巧去讓孩子們做事情,每次得到先生爽快的答應后,下一秒又會聽到他那命令的語氣和行為,現在,最讓我煩惱的便是先生的教育方式和我的不一致了。
我深知要讓先生改變他已經習慣的行為,就要先說服他同我一樣看親子教育類的書籍,可是想想自己也是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時間,才慢慢培養出每天看書的習慣,要想在短時間內讓先生看完一整本的教育類的書籍,也是比較有難度的,除非是他自己從內心就想要改變和進步,否則我的助推只會加深他自己的無力感和對我的反感而已,畢竟他沒有了解過什么教描述性技巧,共情,,什么時間才采用選擇的技巧等,畢竟我自己一開始看了書也不能靈活的用在孩子們身上,也是別扭的慢慢實踐書中的技巧,那種經過努力摸索再收獲正面反饋的激動,他暫時也無法體會到的,所以,我想,在孩子教育的道路上,我還有協調好先生這邊工作的任務,也就是對他的調教任務,哦,應該是引導。
昨晚失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對孩子和先生的無力感,應該更多的是來自于先生的壓力,因為對于孩子的引導,只要我們父母不斷的積累相關知識,始終是會有所改變進步的,反而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間的一致性和同步進步,如何才能讓先生愛上閱讀和學習,這個難題似乎又成了世紀難解之體,因為成人的行為習慣基本定型,要改變就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動力,這個只能依靠內資動力,才能更持久有效,單靠外界的推動,效果也只能是暫時性的,也毀心態,我想,我仍然還有更艱巨的任務去完成。
親子教育工作,確實是一個沒有結束的高強度工作,沒有任何人給予我明確的指導,我只能每天觀察孩子們動向,隨時調整策略,所以,我我堅信,我的家庭工作才是偉大的人類貢獻,我也愿意付出我所有的精力去經營我的家庭。
在夫妻同步的問題上,我會在行動中再繼續摸索,只要不停止探索,我想,一定會有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