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系列九我們暫時不說吃,說說那些即將踏上回家旅程的人們。
回家有兩種感情,一種是不想離開,一種是立即歸屬。在馬上離開和立即歸屬之間,是一種穿越:時區的跳動,風景的變化。
很有趣,恰巧兩個朋友昨天回家,一前一后都給WQ打了個電話。
朋友A,昨天在候車的時候給WQ打的電話
“本來打算今年不回家的,我騙他們說今年公司事情比較多,要準備情人節的促銷活動,過年回來再準備就慢了,家里人強烈不同意,說是一年就團圓一次,在外面浪蕩了一年也該回家看看,不會來也太不孝了?!?/p>
“這都上升到不孝的程度了,我看你還是乖乖回家好了,再說了,你為什么要騙你爸媽啊?”
“媽蛋,這不是去年吹的牛逼今年沒補上嘛。錢也沒賺到,妞也沒娶到,回家感覺臉上掛不住啊。有個女朋友,今年也愣是不愿意跟我回家見父母,說我不靠譜,要分手,心都碎了。回家橫豎都是一死啊,與其回家聽他們嘮叨個沒完,還不如不回家拉個清靜?!?/p>
“你啊…省略一萬字...”
A最終還是踏上了回家的飛機,盡管他有百般的不愿意。
朋友C,昨天在下飛機上給WQ打了個電話
“親愛的,我到家啦,爸爸媽媽開車來接的我,好開心~”
“真好,到家后抓緊時間好好休息,春節前累成狗,春節時睡著豬,哈哈”
“討厭,不要說出來,前段時間是太缺覺了,大大的黑眼圈都被我爸媽說了一路,說要給我回去做眼保健操……回家就是舒服,好喜歡家的感覺,每次一回來有爸爸媽媽照顧我就不想走了”
“那你就呆著吧,肥一圈 再回來”
C躺在家里的溫暖的大床,外面媽媽正在忙碌著回家的第一頓飯,是C最愛吃的紅燒豬蹄
都是回家,一個不想離開,一個想要歸屬。
#A#
未離開的A,帶著沉重的心情,心里想著即將面對的問題,父母口舌的畫面感就不需要再描述了,也許在那通回家電話打通之前,春節的快樂就已注定離他遠去。
像A一樣不愿意回家的人大把大把存在,這是一個社會事實。壓力在當今殘酷的社會生存里,給年輕人留下了太多的時代烙印。他們身上的彈孔已經不少了,要知道,電影中的壞蛋,結局都是被亂槍掃死的。傷口最不喜歡的是鹽,對于很多人來說,工作上,領導就是鹽,工作完不成任務,頂多辭職不干就行,所謂領導的那副臭嘴臉不看也罷,不至于為了份工作給自己傷口上撒鹽,那是自作孽。但是生活中,父母可不一樣,說辭職可說不過去,想再也不見那是大逆不道,怎么說最終背上不孝的罪名自己也嫁不去或者娶不著媳婦了。估計也就只有直面事實,傷口撒鹽也得忍著,忍不忍得住就得看個人程度了。
依據忍耐限度,一般人都會經歷:
深表認同-敷衍了事-不聽也罷-反感厭惡-翻臉不認
這些過程,有幸在反感之前就能解決問題的少之又少,借口基本上沒離開這兩個:
沒錢和沒女人。沒錢是主要矛盾,錢有了,老婆也就有了。
所以聽到A吐槽不想回家的時候,WQ不知道是該怪社會還是怪A,有人會說怪社會,社會不給人生存的機會。有人說怪A,A不努力怪社會有什么用?其實怪誰都不重要了,心里只有默默的祝福A今年能過個好年。
#C#
相反,到家的C,在回家前就已經沉浸在甜蜜當中,想起自己這艘破船能在爸媽的港灣下靠岸休整,想想就興奮。
C是家中唯一一個女孩,從小爸媽就非常溺愛,長大后的愛也只增不減。和C一樣憧憬回家的人同樣也有很多,早在春節前的幾個月就瞄好了回家的機票,想好了給媽媽爸爸的春節禮物。C類人的家庭,典型特點就是獨生子女,家庭生活和睦小康。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只有滿足不會拒絕。相比于A,C的生活幸福得多了,不會因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男朋友而不敢回家,因為爸媽總能把Ta們解決問題
“在外面玩夠了就回來吧,爸給你找了份稅務局的工作”
“你媽開公司的那同學,上次還來咱家提親,我們明天見見面”
(你看,是稅務局的工作,現在是在外面是玩,不是工作;你看是開公司的同學,家里有一條街。哎,也只能感嘆感嘆別人家的爸媽了。)
家庭無比的溫暖,才使得C有了強烈的歸屬感,在外游蕩的這么幾年,也只是滿足自己的年輕心態,受傷了,工作可以不干,男朋友可以再找,因為家里有一個強大的靠山,只有春節的時候這種強大會更加放大。無論一年中在外面受到了多少的吐槽,多少的傷害,想起那些自己在一個黑暗的小角落孤獨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的時候,想想,也只有家才是最終的歸宿。
#你是A還是C#
A和C兩個朋友無疑是現在社會中兩個典型的縮影,是一代年輕人的縮影。
A靠自己,奮斗,追求自己的綠卡;C靠家庭,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A一直走著、跑著,C走走停停,看看
A的生活規律,C可以肆無忌憚
A受傷時和朋友訴苦,C的爸媽已經飛到身邊
C是A現在想追求的生活
你是A還是C?
差距就在那,你不看,它也在那里。
原創內容,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