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集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四季,自己覺得是在“舌尖上的中國”之后,又一部高質量的宣揚中國文化的紀錄片。今早剛看完有關“萬安古鎮“的短片,感觸頗深。記得上兩周前,第一次看到此節目時,就告訴剛從蕭山參加完“鄉賢活動”的太太可以觀看中央臺此檔節目,好讓她在余興未盡之時加深“鄉愁”,也許在興奮之余,可以把自己的家鄉用她那只神筆更多地描繪一番,如果推薦到央視,又是一部“記住鄉愁”的優秀短片。
這個欄目,一看就是央視的風格,央視的精品,畫面,配音,故事講述等無不烙下央視的印記。看過之后,我相信每一個人對自己家鄉會更加熱愛,就算外鄉人人看到此情此景,無不升起無限遐想,心潮澎拜之余,一定攜帶家人至親前往體驗。
今天上午這集,有關“萬安小鎮”的故事,有幾點讓我心動,希望分享給更多人。
中國的古橋對我們不陌生,趙州橋等一系列古橋創造了神奇,中國人在運用智慧建造橋梁史上的傳奇婦孺皆知,其中有一點可以渲染一下,這里其實包含了大智慧及現在時髦說法“工匠精神”。談到萬安的古橋,播音員的故事里,抓住幾點細節足以讓您終生難忘。萬安古鎮當時也是有很多人移居到這塊寶地,沿江構建了很多民居之后,就開始考慮兩岸交通問題和種植問題。聰明的萬安土著居民及新移民非常有智慧地合作把土地分時分空間及利用種植的莊稼回填等方式,把土地老爺伺候得開開心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繪聲繪色。只是在造橋方面,開始沒有經驗,第一次在造橋時,因設計問題橋被洪水沖垮了,造成鄉親們的損失和心痛。但痛定思痛,當地鄉紳鄉賢共同出主意,請來知名專家,把橋墩原來的橢圓形設計作了修改,改造成面向水流的一方做成船頭尖型。這是大概500年前的事,當時還沒有大型船舶,可能船舶的設計也是起源這里,可見我們古人的智慧已經穿越了。除了橋墩的外形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照現在說法是“監理和執行”上非常嚴格。當地鄉紳鄉賢除了出資之外,還把造橋的管理當著非常重大的事,其中一點就是要把每一個石材,每一個工序都要做極致。最早計劃是用一年時間造橋,可按照從長計議的理念,這個橋造了十年。慢工出細活,這就是工匠精神。這個橋已經經歷了500多年,橋依然獨好,在萬安古鎮壯美的畫卷里,永遠是那個添彩的風景線。
接下來,短片里敘述了兩個文化名人的故事。
第一個是金德瑛,這個當年受皇上青睞的狀元,有一段不為常人所知的故事。有一天,金德瑛經常去看望當地的文化人汪德鏞,很好奇汪老的書桌上放了一套書,已經好幾個月了。金就好奇的與汪老交流了,得知汪老先生的用意,好書是要讀上至少三遍才能深刻領會作者的意圖及精髓。從那以后,金德瑛對自己要求更高了,博覽全書之外,還更加刻苦研讀名家經典。功夫不負有心人,金德瑛金榜題名,中了金科“狀元”,后被朝廷重用,在福建浙江等地成為知名官員,造福了一方百姓。
第二個是,陶行知,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近代是家喻戶曉。短片講述了,陶行知7歲到達萬安,在當地知名老先生那里接受教育。老先生對陶行知非常嚴格,其中講到老先生嚴格要求陶行知寫文章的故事。聰明的陶行知,很快寫完,老先生看了看,其實知道陶行知非常有才華,但看了一眼文章,一邊講這個文章水平不夠的同時,撕掉了文章,要求陶行知重寫。陶行知還是有悟性,沒有跟老先生爭辯,立馬開始寫第二遍。其實,陶行知,才思敏捷,很快又寫完了交到老先生手里。老先生看過以后,心里暗喜,但覺得還是有改進的余地,于是又毫不客氣地第二次撕掉陶行知寫的文章,同時告訴陶行知,寫文章不能太著急,要好好構思再去下筆。好在陶行知不僅聰慧過人,而且悟性超群。陶行知深知老先生用心良苦,接下來他真的是花了功夫,思考,運量,最終寫出讓老先生贊不絕口的文章。這樣的經歷可能奠定了陶行知先生成為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基礎。
我覺得這個紀錄片里的內容詳實,編劇巧妙,雖然題目是有關鄉愁,但其中對文化的發掘,當地古香古色文化的展示,尤其在這集講述的古橋及兩位文化巨匠的故事,非常到位,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其實,這里面的包含的意義不光是宣揚原滋原味的文化,同時深入淺出道出或揭示了一些社會現象,宣揚鄉愁是為了什么?宣揚我們古老文明和我們幾千年就開始有的工匠精神是為了什么?
我覺得,“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我們的根,記住并弘揚我們的文化,宣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謝謝了,央視及相關的創作制作播出及推廣團隊。
“記住 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