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內容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類東西,極度稀缺的時候,用戶是愿意付費的。

第二階段,隨著供應它的人越來越多,它慢慢從稀缺變得充盈,用戶對于它的付費意愿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弱。

第三階段,再往后,供應它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導致它從充盈變得泛濫,這時候,人們可能又會重新開始產生付費意愿。但這個時候,用戶買的,可能已經不是“我能看哪些東西”,而是“哪些東西我一定不看”。

第一階段,是一個非常中心化的階段,相當于傳統紙媒時期,最早期的互聯網時期。當時的內容分發機制是“自上而下”的,由知名的報紙雜志等機構精選內容,單向發給讀者。知識供應者則是報紙、雜志上少數官方的專業人士。內容數量稀缺,傳播難度較高,質量有平臺自身作為保證,因為這三點平臺需要收費,用戶也愿意為內容付費。

第二階段,是個內容去中心化、供應者被淡化的階段。從互聯網早期的門戶網站開始,一直到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都處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內容的數量逐漸增多,傳播成本降低。內容分發機制則是“自下而上”,由用戶在海量的內容中主動選擇要看哪些內容。由于用戶對內容需求大,內容獲取成本低,傳達給用戶的成本高,因此各內容平臺關注的焦點是流量、點擊率,而很少去關注內容背后的供應者主體,也不再有收費的意義。

第三階段,我將它概括為內容重新中心化、供應者去中心化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內容泛濫,獲取成本低而篩選成本高,因此用戶有“哪些東西我一定不看”的需求。可以預見內容分發機制是雙向的,在平臺精選內容的前提下,再由用戶選擇內容。

總結下來,第一階段重心是平臺,第二階段是內容,而第三階段是供應者。

知識付費經濟:知識IP化、內容產業、知識工具、教育培訓。

知識付費商業邏輯:比拼的不是流量+內容,而是產品+服務,的思維。

按照知識付費比較多的領域是技能付費來推測知識付費只能低價,如果是高價就進入了教育培訓。哪些所謂的知識付費平臺核心在于造星能力,教學平臺核心在于師資培養。所以在知識付費領域維護關系的不是內容而是服務和互動。

知識會員產品成敗關鍵三點:內容、互動、體驗。

知識會員產品最有價值的兩點:用戶關系、數據粘連。

知識音頻制作過程的五個步驟:想法—講訴文稿—編輯迭代—音頻錄制—成品包裝。

知識內容架構:理論+數據+案例+方法。

現在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正是由第二階段轉向為第三階段的檔口。知識付費的風口就是在這里起來的,那知識付費用戶心理需求是:信息爆炸、知識焦慮、本領恐慌。

知識付費產品分類:

1.專業化垂直內容:喜馬拉雅、得到

2.生活化實用內容:千聊、分答、荔枝微課

3.以社群為基礎的知識付費APP:小密圈、貴圈

4.基于平臺的付費模塊:知乎live、微博問答、36氪開氪

5.內容社區的打賞模塊: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簡書等

“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

得到: 專欄付費訂閱模式

知乎live: 線上沙龍內容付費模式

分答:付費問答模式

用戶付費原因主要有三點

1:個人興趣愛號

2:解決當前問題

3:大V明星分享

根據2016年網絡數據推測,不同年齡段網民的消費方式存在差異:網上分期付款買東西更為集中在21至25歲的網民;購買視頻會員則在25歲以下的年輕網民中活躍;用智能終端電視看視頻集中在年長用戶中;網上付費學知識則在那些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中的人中表現較突出。

運營模式與電商接近,內容上目前缺乏評價機制:

1:保證對優質用戶的吸引力后提高復購率,客單價,和付費率是目前常見的運營模式;收費社群也很好理解,一種是付費成為會員,享受會員的優待;另一種就是培訓授課,這是把傳統的教育培訓從線下搬到線上,只不過,門檻變得更低而已。

2:用戶很難在購買前判斷內容有用。

知識付費產品第一類:

從產品內容側重模塊來看,喜馬拉雅、得到、36氪開氪側重于人文社科類專業知識,并且是系統化的課程,需要長期的時間安排來學習,更類似于傳統的教育培訓機構的模式。這種形式的知識付費產品,好處是知識更專業更系統化、能產生長期的用戶黏性、增加用戶求知的儀式感。

喜馬拉雅:從之前的主打相聲書評的音頻產品轉型到知識訂閱付費的產品形態,主打音頻的原生優勢,迎合了解放雙眼的痛點,作為第一批主流產品,在音頻類知識付費產品中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另外,在產品內容上,邀請熱點IP入駐,保持了產品內容的新鮮感。

得到:slogan“3分鐘聽知識新聞5分鐘讀好書精華”利用羅振宇個人的品牌效應,帶動其它特定領域的高水準學者專家加盟,并且針對開設的課程,得到團隊有專門的知識策劃團隊,用來打造知識IP的課程體系,這就不但使得課程質量有保證,也使得其他產品很難在短時間內同其競爭。

知識付費產品第二類:

從產品內容來看,千聊、分答、荔枝微課偏向于生活類知識技能的輸出。可以從主頁的幾個選項卡排序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是女性成長、婚戀情感、親子、生活等模塊,這種產品形態決定了目標用戶大部分來源于中青年處于婚育期的女性。涉及知識比較實用,并且具有碎片化的學習的特點,很符合現在互聯網時代快速學習的趨勢。

千聊:slogan“和大咖交流感興趣的知識”,千聊由騰訊眾創空間孵化的,是一款基于微信公眾號的高效的知識變現工具。由于是以微信平臺開發的工具產品,擁有自帶的流量優勢。專注于知識分享,因此更注重講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同時也給講師提供了多種個性化服務,讓講師更好得將知識分享給用戶。作為一個互動性學習社區,同時由于微信公眾號大V、超級知識IP、網紅公知的粉絲效應,用戶來源就有了保證。在這種可觀的用戶基礎上,拓展出全面的百科模塊,進行了從工具到自建社區生態的轉變,增加了用戶黏性。

荔枝微課:slogan“上微課,就在荔枝微課”,而荔枝微課定位于最拉風的在線培訓直播平臺,線上教育平臺,更側重于明星方面的引入,目前,荔枝微課是國內最多明星使用的微課直播平臺。模塊設計非常簡單,主要是微課推薦和個人中心,更側重于知識輸出過程,類似傳統授課過程,內容上更生活化、泛娛樂化。通過社區優質內容篩選、自行產生的講師,社區形態更加穩定。

知識付費產品第三類:

從產品定位來看,是以社群為基礎的知識付費APP,主流產品有小密圈。

小密圈:slogan“連接一千位鐵桿粉絲”,定位是內容創作者連接鐵桿粉絲,運營高品質社群,實現知識變現的工具。小密圈在作為知識付費功能之外,附加精準社群的功能。高效的知識沉淀與同好間的互動社群,形成閉合的生態圈,彌補了工具屬性產品的用戶黏性不足問題。在用戶來源上,跟千聊有相似之處,但更傾向于垂直領域的中小型作者、KOL的粉絲群體;并且大量需要深入學習交流的社交群也會由運營者也會轉入圈子,這也是一個可觀的用戶來源。

知識付費產品第四類:

基于平臺的付費模塊,有包括知乎live、微博問答、36氪開氪等產品。

由于這種類型的基于平臺的模塊產品,擁有平臺自帶的用戶和作者,推廣運營會省事很多,首先用戶的黏性有一定保障,另外由于目標用戶已知,在內容定位上會更精準。第二點就是,由平臺產出的作者本身對平臺有一定信任度,并且已經在用戶內部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圈子,用戶轉化成本更低。

知乎live知乎live是基于特定主題的單次分享,更具針對性,符合現在人快速獲取實用知識的剛需。它的消息會同步記錄,因此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是一種高效的求知方式。知乎的優勢是知乎原生的這批大V,在共生關系下能保證這一模式持續運轉下去。而且,知乎的話題種類已經覆蓋足夠多,能聊的話題總能找到相應的達人來做live。

知識付費產品第五類:

基于內容社區的打賞模塊的產品,有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簡書等。

不同于前面四類知識付費產品,這是一個完全主動性的知識付費模塊,完全依靠讀者用戶根據文章內容的認同感、對知識達人長期傳輸的價值觀人文素養的認可,從而主動形成的知識付費過程。

這一類知識付費,如果想產生好的商業效益,對知識的內容要求極高,并且會在用戶個體中形成差異性。當然對于寫作者本身而言,由于不存在預設的付費制約,寫作內容更加自由化,可能成為以后不以收費為目的的寫作者的一個輸出途徑。

目前知識付費有訂閱付費、線下講座、線上課程、文章打賞、付費問答等模式,知乎LIVE的線上分享會內容相對專業,其有原生的大V,在共生關系下能保證這一模式可以持續運轉下去。

喜馬拉雅主打FM的聯合出品(PGC)+主播入駐(UGC)的生產模式前景尚好,不過喜馬拉雅的大V都屬于外部邀請(比如馬東、湖畔大學和吳曉波等),而非社區原生,在粉絲管理這個維度上,喜馬拉雅對大V的控制力不強;得到,除了和喜馬拉雅一樣強調個人ip和品牌欄目,更像是現實中的簡報和讀書會,這是一種更輕的模式。


未來知識付費正在迎來兩大方向的變革:

其一,媒體業務、內容業務、教育業務三大板塊將融合。在人們完全形成知識付費的習慣后,用戶會慢慢的沉淀并變成知識消費社群。而知識社群的導向,可以是電商、可以是線下活動,可以是廣告變現,但凈值最高的變現一定是培訓或者出版,因為知識付費維度太單一了,沒有粘性,又是非標準品,因此一定會向著標準化程度高的行業發展,未來或催生集媒體、內容和教育培訓為一體的行業。

其二,結合AI,知識付費將走向定制化道路。未來AI和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得以結合后,豐富的信息載體和互聯網創新技術會將用戶的個性化知識需求與各行業的專家大牛以訂制的形式連接在一起,實現“用傳媒的方式賺教育的錢”,完成一次新的顛覆,甚至可以說“知識工作的自動化”幾乎就是知識付費或者說是未來人類的方向。

本文小結:

互聯網的本質是流量,而流量的本質是用戶,是人。

互聯網常見的兩種變現方式,一是直接銷售產品的電商,一是銷售流量的廣告。

知識付費也好,內容創業也罷;無論是想當網紅,還是玩自媒體,都離不開互聯網。

知識付費,不過就是一種電商而已,不稀奇。

想通過賣知識賺錢?你得先積累,你得有別人所需的技能與經驗。

想花錢學習成長?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照自己的節奏,保持專注,不盲從。

知識焦慮原因:

1、進入不確定時代。

2、社會迭代加快,不斷出現新增的知識。

3、認知盈余,選擇障礙。

4、時間稀缺,沒有耐心讀完一本書。

5、對知識驗證要求越來越高。

知識付費交付的形式:

1、知識產品交付給用戶:圖書;

2、知識服務交付給用戶:課程培訓老師。

3、知識工具交付給用戶:在行、分答。

五種知識產品形式:

1、全年訂閱專欄:個人品牌、體系化知識,通識性、音頻。

2、小專欄作家:強調的是知識內容重要性非是個人知識IP。

3、講座課程。

4、線上訓練營:老師主講、師生互動,同學交流、重視實踐。

5、付費社區。

新媒體內容付費分三種:

1、在線教育,專門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產品。

2、知識服務,幫助用戶以快速、易懂的方式了解某個領域知識。

3、付費節目,基于IP個人高度信任和喜愛,具有粉絲經濟屬性。

知識產品設計五要素:

1、內容邊生產邊發布。

2、增加服務的比重。

3、強化參與感。

4、引導用戶行動。

5、促進用戶見互動。

知識付費的用戶參與感方法論:

1、營造場景,把知識放入場景之中。

2、給用戶留思考題。

3、精心運營提問環節。

4、運用用戶反饋,持續改進產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