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虎跳峽的驚心動魄,見識了梅里雪山的神圣與白雪皚皚,目睹了碧塔海的水天相接,是時候深入香格里拉,感受這里最淳樸的風土人情了。“香格里拉”源于藏語中的“香巴拉”,當地人認為人們會被當 “末劫”世界的戰爭、疾病、貪婪、仇恨所困擾,而香格里拉是人間有最后一片凈土,名叫“香巴拉”。這是一個充滿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這里遠離戰亂,沒有名利的追逐,沒有煩惱痛苦,自然萬物與人和諧相共,人們生活在安寧祥和之中。迪慶60州慶之際,牦小牛就帶你們掀開香格里拉的美麗面紗,深入它的腹地,去感受別具一格的民族風俗!
康巴文化
康巴地區分布在我國的云南迪慶、四川甘孜、青海玉樹和西藏昌都等幾處藏族聚集地,只有居住在那里的藏族人才自稱是“康巴”。他們熱情奔放的康巴歌舞,華美艷麗的康巴服飾,還有英武彪悍的康巴漢子,無處不滲透著濃厚的民族地域色彩。
賽馬會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于香格里拉。原為藏族煙祭(西桑)節。清雍正二年(1724),中甸(今香格里拉市)歸屬云南后派綠營兵駐守,清軍在山腳建立演武廳,每逢五月初六在山腳演武、跑馬、射箭,久之與端午節合而為一。
每逢節日,香格里拉市城區人都要到五鳳山腳游玩、賽馬、跳鍋莊、摔跤、拔河。后來,城區境內都過此節。初五到百雞寺、龍咱仙人洞游玩,舉行馬術表演、摔跤等活動,初六集中到五鳳山腳野炊、賽馬、跳鍋莊。1990年,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正式確定五月賽馬會為地方性傳統節日。期間,同時舉行文藝會演、民歌大賽、民族服裝展覽、物資交流會等活動。
達瓦洛色
藏族傳統節日。也稱箭友節。每逢農歷二月,迪慶部分地區藏族男性,利用農閑時間舉行射箭比賽活動,時間為兩三天。節日期間,全村男性聚在一起飲酒、唱歌。
弦子舞
弦子舞是藏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自娛性歌舞。每逢佳節、喜事和重大集會,人們便歡聚一堂,男拉弦,女舞長袖,各排一半圍成圓圈,翩翩起舞,所以又稱圓圈舞。
卡瓦格博朝圣
繞著神山步行朝圣,是藏族人表達虔誠的一種方式,自1268年開始藏傳佛教信徒圍繞卡瓦格博神山的轉經活動,已持續了700多年了。這條幾百年來至少有數百萬人次走過的轉經路現今仍處于原始狀態。七百年的滄桑足跡,賦予了這條路無盡的神圣與莊嚴,走過高山與流水,走過五彩的經幡,走出了本性之善良,走出了心靈那一份虔誠和純真。
磕長頭
這是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最高的禮拜方式。每次磕拜合十、屈身、跪膝、雙手平伸全身伏地,再起身定上幾步,又俯身下跪,如此不停地繼續下去。
傈僳族同心酒
“ 同心酒”,傈僳語叫“知伴多”、“雙杯打”。喝“同心酒”傈僳族最有特色的傳統酒文化之一,也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禮節。具有獨特性、歷史性、利益性和全民性,參與性與娛樂性極高,也是傈僳族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體現。
闊時節
“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闊時節”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過節的日子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各村寨過節的時間各不相同,一般在農歷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這段時間內,前后約有一個月。這期間正是櫻桃花開的季節,所以每年櫻桃花開時就是傈僳族過年的日子。
二月八
納西族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八相聚在白水臺歡度納西族傳統節日“二月八”,四面八方的各族群眾都到白水臺臺地上跳舞、對歌、祭拜白水泉。大家席地圍坐,親友們互相問候,開懷暢飲。飯后,人們圍成一圈,在悠揚的蘆笙聲和歡快的鑼鼓聲中翩翩起舞。
香格里拉的民族風俗多姿多彩,意蘊豐厚,凝聚著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對真、善、美的追求,社會的嬗變,光陰的流轉,讓我們流連忘返的是香格里拉的美景,令我們回味無窮的永遠是這里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