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上傳失敗...(image-1d07a3-1516790473922)]
非常有幸,上周末在浙大聽了一位少年成名的創業大咖現場分享創業心得,在這里毫無保留的把內容和我自己的感悟分享出來。
第一個關鍵詞:思維模型
當大咖說到這個詞的時候正巧那幾天我也在想如何把自己學產品,做產品的知識,心得內化成我的思維模型,也就是刻意聯系這本書里面講到的心理表征,李善友教授說的套路。信息不等于認知,事實不等于聯系,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轟炸,多到想吐,我們非常迷茫,這些知識哪些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呢?答案就是構建我們的思維模型。
舉個例子,我最近在畫產品的思維模型:用戶,場景,產業鏈,產品終端,運營體系,產品框架,產品方法等等,當這些知識能夠在我的腦子里有了某種聯系,有了具體的形狀,在以后接觸到新的產品知識的時候,我就能及時的檢索到這是哪個部分,哪個步驟的事情,用新的知識去迭代那個模型,模型不停的在更新,應用,再更新,指導我的行為,拓寬我的認知邊界。
關于思維模型的詳盡解說可以去看一下李善友教授的大課。
第二個關鍵詞:本質
大咖說了三個短語概括了他多年來做公司發現的本質:讓C端用戶省錢;讓B端用戶掙錢;讓員工感覺到幸福。
我想稍微改動一下,讓C端用戶省時間,讓B端用戶掙錢,讓員工有尊嚴省時間的掙錢
當你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當你要做一個決定的時候,參照一下有沒有違背這三樣。
大咖也說了做產品的本質:做減法,聚焦,做透。這一點我個人亦是非常贊同。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之前所在的一家互聯網房地產平臺一味的追求多全,不敢舍棄任何一個類別,卻沒有做好任何一個類別,變得毫無價值,被用戶拋棄,徘徊在生死邊緣。很多例子都能說明想一口吞下一頭牛的想法是很愚蠢的。
接下來是七訣的內容。
第一訣:產品(做什么)
做正確的事情比正確的做事要重要的多,就像我上面說的,選擇一定是比努力要重要的。
去做未被滿足的真需求。有個非常簡單的搭配標準,傳統行業+互聯網通常來說會比較有希望,如果單純是互聯網服務,很難說是剛需,而如果傳統行業在這個領域已經發展出來了,說明這是人們的剛需。所有的行業都會被互聯網顛覆,此言非虛,但是不是說取代,而是融合進化。
第二訣:目標(做成什么)
確立一個目標不是探討合理性,而是探討必要性,是出于求生的本能?;谀愕念A測,到那個時間點,公司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狀態,行業會發展到什么樣的狀態,如果沒有完成那個目標,可能就會被消滅,從這個角度來定目標。
確立了目標,接下來就是推演路徑,需要做到哪幾步達到這個目標,要做到這幾步需要哪些資源。
用SMART原則來制定目標,具體,可衡量的,可以達到的,有相關性的,且是有時間期限的
第三訣:組織(誰來做)
找到對的人很重要,三觀一致,趣味相投,彼此認同才能攜手前進,畢竟跟這個人在一起的時間比另一半還多。要找具有超強適應性能力的人。
第四訣:運營(怎么做)
把公司目標分解成每人每天每件事。只要運營的方法論確立,然后找一群能夠照章辦事的人來就能完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不斷的通過實踐來修正這套方法論。
第五訣:績效(如何判斷做的結果)
- 制定KPI:給最終結果和關鍵過程制定KPI
- 不讓雷鋒吃虧,做的貢獻多的人一定要獎勵到位
- 個人績效與團隊績效并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互補
第六訣:激勵(做好之后怎么辦)
公司的崗位一般分為三種類型:明星型(如銷售),工兵型(如客服),守衛型(技術)
針對這三種類型要區分對待:
明星型定低底薪,高提成;守衛型要高底薪,低提成,而工兵間于兩者之間。
最終的原則就是每個人能算清楚每天做的每件事能賺多少錢,要讓他們的貢獻被感受到。
第七訣:文化
這個詞有點虛,先說說什么是文化,之前看過王東岳老師講的東西方文化的溯源,頗有感悟,東方是兩河文明,西方是地中海文明,因為地勢,資源的原因而造成的生存手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東方是具象思維,西方是邏輯思維,這是起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差別勢能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差異。可以說我們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選擇都是文化的體現。
一個企業的文化往往跟領袖密切相關,一個直言不諱的領導者所管理的公司就最大可能會是一個直來直去,有話就說的企業文化,一個節儉的領導者的企業,文化就說量入為出的。你想把你的企業設置成什么樣的屬性得看你是什么樣屬性的人。
大咖用了兩句非常文藝的話結尾,與大家一起共勉:
- 我做了那么多的改變,只為了我心中不變
- 簡單相信,傻傻堅持
最后想說的是,這個世界并沒有捷徑可走,即使今天把秘籍都說出來了,但是我們依然會一條河一條河的自己去趟,誰也無法幸免,有句話叫“懂得了很多道理單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只是回過頭再看那個經歷會想起這句話,原來是這樣啊!
福利:私藏大廠內部使用產品需求文檔,私信可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