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杭州,必游西湖,但靈隱寺也是必看之處。靈隱寺是大唐天子李世民欽命修建的千年古剎,是中國佛教著名寺院,也是江南著名古剎之一。 去靈隱寺如何走?有當地人指給我們一條捷徑。群山對峙,綠樹蔥郁,云遮霧罩,一條碎石塊砌成的小路掩映在山樹之間,曲曲折折地向溝頂蜿蜒而上。這就是杭州著名的風景點之一——九溪十八澗。這條小路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走過的地方,故稱御道。我們一行三人一大早即步乾隆老爺子的后塵,打算穿過九溪去靈隱寺這個名僧濟公呆過的地方。
曲曲折折,不知拐了多少彎,正在我們疑慮前路無著時,豁然一片二層小樓的民宅群呈現在眼前。真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細細看去,這里幾乎沒有一處一畝大小的開闊地,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依山傍水而立,相互錯落著延伸到了溝頂。許多樓房安裝著鋁合金門窗,鑲嵌著茶色玻璃,墻上貼著棗紅色的釉面磚,很有些現代派的氣息。正在我們茫然不知身處何地時,最外邊的一家大門里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這是龍井村。歡迎各位到家里喝茶!”這就是那個盛產龍井茶、聞名海內外的龍井村?
向往已久的龍井村居然不期而遇,令人大喜過望。我們幾個人魚貫而入、應邀坐定后,一邊品茗,一邊和這位老兄攀談起來。
龍井茶得名于龍井。龍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現在的龍井村。龍井原名龍泓,是一個圓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為此泉與海相通,其中有龍,因稱龍井。龍井茶始產于宋代,明代益盛。解放后,龍井茶在浙江省內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品質參差不齊。龍井茶因其產地不同,分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三種,以獅子峰所產最佳,其色澤嫩黃,香味持久,被譽為“龍井之巔”。我們所在的龍井村就在獅峰腳下。
“天下名茶數龍井,龍井上品在獅峰。”獅峰龍井之所以馳名,還要感謝乾隆爺。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學著茶女采茶。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趕回京城,也帶回了一把已經干了的杭州獅峰山的茶葉,散發著濃郁的香氣。太后想嘗嘗這茶葉的味道,泡上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這位老兄姓應,是龍井村二組的茶農,年已五十有三。他一家4口人,承包著2畝多地,年產約30公斤茶葉。其中每年上交國家1公斤,其余自己支配。采茶有春夏秋季之別,茶質有高中低檔之分。好茶每公斤賣800多元,次茶每公斤僅賣50元左右。全家年收入在1萬元上下徘徊,在村里是一般水平。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兩層小樓,建筑面積200平方米,其中一個客廳、兩個衛生間、3個臥室。用的是自來水,下水也通暢,做飯燒煤氣。院子里停著一輛嶄新的價值近萬元的新大洲牌摩托車。
應師傅談吐謹慎,問及村里的情況,他只簡單地說:全村400多戶、1000多人、500多畝茶樹,人均0.58畝(問及別人,另有說法)。村子里長年或短期進城打工的約100多人。這里社會治安良好,基本上沒有打架斗毆的。村里的孩子在鄉上上小學,在鄰近的杭州城里上中學。
龍井好喝樹難“栽”。談起種茶、采茶、制茶,應師傅來了興致,話也多了起來。茶樹是常綠灌木,據說有的壽高百年。產茶一年有4茬。春茶一般在3月25日開始采摘,老品種的龍井茶一般要采摘到4月20日。春茶香氣撲鼻,茶汁清淡,口感清爽,是一年中最好的茶,而尤以清明前的茶(即所謂的“明前茶”)為最。俗話說:“前三天是個寶,后三天是個草。”即以清明節為時限,明前茶是茶中極品。“明前龍井”又叫“女兒紅”,最早的時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須由未婚女孩子來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雙唇采下,因為用手指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制成茶葉后仍去不掉。現在雖然已改用手來采茶,但規矩還是不少,諸如:必須小心輕柔地摘下葉片,摘一片就要馬上放一片入茶籃等,據說葉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溫度就會令葉片由綠變紅。現在采摘春茶時節,為了搶時間,茶農們往往忙得不分晝夜地勞作,甚至雇人采茶,相當于我們北方農人的“麥黃一時、虎口奪食”一樣,家家戶戶雇麥客。采完春茶,茶園的茶樹需要修剪更新,到了7月再采摘,這就是夏茶。夏茶味道濃,但是口感不好,和春茶相比已經大為遜色了。早秋茶從8月1日起采摘,比春茶差一點。晚秋茶則從9月1日開始采摘,要一直采到國慶節,這個時候的茶茶農稱之為“小陽春茶”,其品質接近春茶。
茶田的管理也頗費功夫。夏秋季節要噴藥滅蟲。到了10月份,還要墾地松土,同時每畝地施300公斤的油籽渣餅,而且每年1次,這樣來年的春茶才會有好的品質。與此同時,每年還要分春夏秋3次藥物除草。
茶葉采回來后,還要進行嚴格的后期制作,全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從樹上摘下來就可以放在茶杯里泡著喝了。茶農們家家都備有大電鍋,通電加熱后,把鮮活嫩綠的茶葉捧在鍋里用手扒拉、搓弄著焙炒,炒干涼冷,涼冷再炒,如此三遍,才能炒成。應師傅伸出手來讓我們看:手上有繭,繭中有泡,其中辛苦可見一斑。
起身告辭時,依城里的規矩,我們要付茶錢。應師傅說:每天來龍井村游覽的游客要有幾千人,進到茶農家喝茶,不管你買不買茶葉,喝茶都是免費供應的。
龍井村里民風淳樸,但絕沒有淳樸到冒傻氣。我們穿過龍井村時,時值2005年9月的一天,街道兩邊只要有空地,都停著或高級或低檔的各種汽車,這大都是游客們帶來的;所有相逢的村民都要熱情地邀請你去他家喝茶。實際上喝茶是一種促銷手段,讓你掏口袋買茶葉才是本意。許多墻上都用或七扭八歪或龍飛鳳舞的筆跡寫著廣告語:“來、來、來,停車,喝茶,買茶!”“獅峰龍井茶:正宗、價廉、實惠。”市場經濟的觀念已經在這個古老的山村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