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毛蟲在經過3至6次的蛻皮之后,便不再進食,而是找一個適合的地方,開始吐絲結繭。表面上看似靜止不動的蛹期,實則上蟲蛹卻在那一層薄繭下進行著向成蟲形態、器官轉化的劇烈變化。最后,成蟲在蛹內發育成熟后,才一點點咬破蛹殼從里面鉆出來,羽化成蝶。從蛻皮到作繭,從成蛹到化蝶,毛毛蟲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而每一點一滴的成長背后其實都是一次次脫胎換骨的歷練。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蝴蝶的蹁躚,卻忽略了每一只漂亮的蝴蝶曾經都是丑陋甚至可怕的毛毛蟲的事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 一天上課的時候,一個平日里大大咧咧的高三學生滿臉愁容的站在我面前。我開玩笑的問他,“怎么,明天要模考,得考前綜合癥了?”孩子一臉焦躁的說到,“老師,我不想再考試了。”“為什么?!”我有些吃驚,因為他是那種很懂事的孩子,不會隨便鬧脾氣的。他低下頭,有些委屈的說到,“感覺好累,總有考不完的試。”“可是,高三不都這樣子的嗎?”“我知道,可是···”他沒往下說。我頓了頓,接著問他,“不想再堅持下去了嗎?”以往他成績考不好有些失落的時候,我都會問他還要不要堅持。他總會點點頭斬釘截鐵的告訴我,“會堅持到高考結束的。”可是這一次,孩子沒吱聲。
? 或許是因為每天都在看著孩子們為高考從晨光破曉奮戰到更深人靜,更能理解他們那種付出了、努力了卻在原地踏步的焦躁和不甘,所以才會覺得什么樣安慰的話語在他們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在那一刻,我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了大學時代的自己。
? ?當初選擇英語專業,僅僅是因為自己的高考成績里英語最高,加之當時的普遍認識是學英語以后好找工作而已。那個時候的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是“理想”、“追求”和“自我價值”,只覺得上了大學,一切便塵埃落定。可是,讓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大學卻是我噩夢的開始。
? 我們讀初高中那會,很少有機會開口說英語,尤其是身在小城鎮的孩子,更是沒有機會去接觸課本之外的知識了。所以,當初以為自己還不錯的我,在進了大學校門之后,好像被人扎扎實實砸了一板磚,那種帶著真實痛感的驚醒讓人刻骨銘心。
? ?所以時隔十年,我還清楚的記得在口語課上,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和外教交流,而我卻低著頭盡量避開外教的眼睛;在聽力課上,耳機里放完了VOA Special English的錄音,我卻什么也沒聽懂,被老師提問,緊張得結結巴巴說不出一句整話;在語音課上,我把L字母讀作/el?/,老師看了我一眼,不無輕蔑的問到,“你的英語是數學老師教的嗎?”引得全班一陣哄笑;在中級英語的課堂上,老師讓我朗讀課文,在讀到“Jesus”這個單詞的時候,我卡住了,老師走到我面前看著我書本上的那個單詞,滿臉震驚和不屑的說了一句,“Jesus Christ!你竟然不會讀這個單詞。”同宿舍的同學參加社團活動、看電影、閱讀課外書籍,課余生活豐富多彩,且每次考試都不低于90分,而我每天除了上課之外其它時間都在自習室里泡著,可是成績卻一直在70分徘徊,年級一百多個學生,我排在七八十名。
? 是的,我從小城鎮的學霸變成了大學里的學渣,這就好比一個鄉紳土財主,到了迪拜之后,卻發現自己只有當乞丐的份了。如此大的打擊,對于當時內心還無比脆弱的我而言是致命的,為此我還差點得了抑郁癥,并一度成為全家人的重點保護對象。
? 《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時不知道讀書有什么用,后來明白,反正也沒什么事兒,就讀書吧。”我當時雖然無比郁悶,但除了學習可以讓我稍微安心點,也真想不出能做點什么事了。所以,每個清晨當校園還沒有從睡夢中蘇醒過來的時候,我就會拿著英語書在湖邊大聲朗讀;每個課后的時間段,當其他同學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的時候,我就趴在自習室的書桌上啃一本本艱澀的專業書;每個周末,當大家興高采烈坐著校車到市區玩樂的時候,我就坐在圖書館里一遍遍刷題,只有累了的時候才允許自己跑到三樓翻看原版英文小說。
? ?大學四年的時光里,因為下雨天在樓梯間朗讀我被學姐罵過,因為長時間占用自習室的位子我被老師攆過,因為整天泡在自習室和圖書館我被同學們視為異類。第一年,我的成績慘不忍睹,我想過自暴自棄,可是最后還是咬牙堅持了;第二年,我成績平平,我想過要放棄,可是又不甘心;第三年,我的成績有了起色,這時反倒不再那么注重得失,只是把學習當作了一種習慣;第四年,我考進了年級前20,順利通過了專八,還獲得了推免研究生的名額。
? 當初我堅持的時候,自然不知道后來能收獲那么多。尤其是最初的那兩年,似乎不管怎么努力,永遠落于人后那么一大截,因此無數次想要放棄的念頭讓我處在極大的矛盾與困惑之中。那時的我看不到未來,也改變不了過去,更糟糕的是,就連眼前我都無法抓住。那種挫敗、自我懷疑、無助、絕望的錯雜心理就是我大一大二最真實的寫照。回望四年,感覺是彈指一揮間,可是,當初卻是一天天咬著牙捱過來的。
? ?我曾經說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我從小到大聽過最大的謊言。所以,我沒辦法用類似“再努力些,成績自然會上去的”這樣的話去安慰那些掙扎在高考前線的孩子們。因為我也有過發狠死苦卻停滯不前的日子,我也有過看不到未來、抓不住現在的迷茫,我也有過想要放棄,愛咋咋地的沖動。可是,最后我還是選擇了堅持。
?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比別人意志堅定。相反,我能堅持僅僅是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下、在那個人生階段、在那種心態下,我除了咬牙讀書,沒有其它更好的選擇。正如葉萱說過那樣,“說白了,當有一天你終于擁有了想要的未來,再回頭看時,才會發現所謂‘未來’,不過就是很多個‘不得已’的‘今天’在一起。”(《讓一切隨意而安》)也正是那段時間的經歷,我越加相信,如果能努力過好眼前的每一天,未來不可能差到哪去的。
? ?那天,我告訴那個高三的孩子,自己當初堅持晨讀四年,其實心里一點底也沒有。可是,我還是堅持了,因為我只是想知道自己最后能不能做到。下課后,孩子拎起書包要走,我對他說,“希望下次你來上課的時候,臉上帶著以往的笑容。”孩子不好意思的沖我點點頭,“老師,我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