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慚愧的很,不久之前,我對叔本華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悲觀主義”和他的一句名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我從未讀過他的任何文字,但內心里卻鐵定地認為他寫的東西我應該看不懂。這里面究竟啥邏輯,我也搞不清楚。這個無知與偏見的經歷讓我有點理解了書評應該起到的作用——書評不但應該給優秀的書以美譽,還要給他們以聲望,而不是起到對時代的糟糕審美推波助瀾之用,順便對優秀的作品刻意保持沉默。
有理由相信,每個最初被叔本華打動的人,首先愛上的可能不是他的哲學建樹,而是他犀利吐槽的功力,和思辨性極強的文筆。
以他62歲出版《附錄和補遺》為例,它主要的內容并不是在論證上帝一類的宗教老大難問題,竟像是寫給我們當下的每個人的,而且還是很暖心的“雞湯”。
“雞湯”本來應該是個好詞,喝雞湯對身體的確有好處嘛,叔本華的“雞湯”還是“雞湯”,現在的“雞湯”之所以幾乎淪為了貶義詞,完全是雞湯太稀、雜質太多、味道太差的緣故。
我所觀察到的事實是,叔本華的幾本薄書完全可以取代現今市場幾百幾千本打著關心年輕人旗號的平庸之作。當然,真要是完全取代了,書店里估計也沒幾本書了。
人的苦惱來源
恐怕大家都不當“雞湯文學”當作是保健品,開開心心順順當當的人生巔峰時刻沒人會想要去溫暖心靈,閱讀溫暖人心的文字的動機,是人遇到了苦惱。
叔本華認為人命運的差別體現在三個方面:
自身,身體健康、美貌、個性性格等;
身外之物:金錢、房產、家室;
表象:你所展現出的樣子,別人對你的看法。
如果這三個方面多少得到改善,人的苦惱多少也會消失。
自我
決定命運的三個方面,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身,因為身外之物、表象人人都可能占用,但高貴的自身多少有點天生的味道。如果擁有一個卓越的自我,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去捍衛它的品格。
這里叔本華提出了著名的“要么平庸,要么孤獨”理論。
卓越之人會萬分珍惜自己的閑暇,想的是利用閑暇做事,他們從自身對于興趣的研究、工作中得到樂趣,因而并不需要把自己寄托到別人身上,完全能把樂趣寄托到自己身上的人,就是天才了,在他們眼里,只有他熱愛的藝術、工作能給他帶來快樂,進而孜孜不倦地工作。
但平庸之人在閑暇時光里無聊的要命,想盡辦法刺激自己消磨掉時間,他們無法忍受獨處,因為那樣的話,貧乏的自己就會完全展露出來,所以他們需要把自己的樂趣寄托到別人身上,例如參加聚會。
任何人參加聚會都意味著忍讓、遷就,犧牲掉自己的個性,偽裝成平庸之人,而不是發表能起到羞辱大多數人功效的高論。這種犧牲,卓越之人不愿意做,但平庸之人恨不得犧牲的更多些,因為他們沒有個性。他們無法直視自己的個性。
但叔本華其實是以自己屬于高貴的那一群人的前提來闡釋自我的,他說了一個高貴的自我應該是怎么樣的,一個高貴的自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不淪為平庸,獨處、維持自己的個性;既然自我都是天生的,我們如何妥善地處理自己呢?天生自我貧乏的人應該就活該一直苦惱了嗎?
其實我們都應該把自己理解為高貴的自我,我們應該做的是提升自我,保衛自我。盡管叔本華僅僅像是在稱贊卓越之人、貶低平庸之人,但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維護自己的個性,我們不該為遷就別人做過多的犧牲,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自身豐富的人,而不是總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孤獨還是庸俗,追求真理時的痛苦還是消磨時間的無聊。
身外之物
我們應該把現有的財富視為能夠抵御眾多可能發生的不幸和災禍的城墻,而不是一紙任由我們尋歡作樂廢許可證。
叔本華對金錢的論述并不多,因為顯然一個過分追求金錢,只有依靠金錢才能得到快樂的人,仍然屬于那種需要物質刺激才能得到樂趣的人,追逐的本身同樣意味著犧牲。金錢并不和快樂劃等號。
人所展現的表象
對于他人的評價,我們有著病態般的敏感,這是我們多數的痛苦來源。
他人的看法,對于我們的幸福并非至關重要,我們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否真實便會傷心、幸福,這是人性的弱點。我們應該從真正的自我里得到快樂,而不是從別人關于自己的表象里得到快樂。
平庸永遠占多數,這個時代尤其多
叔本華的文章,有著嚴密的邏輯性,像大多數哲學家的行文一樣,他們為了證明一個簡單的道理,要經過漫長的邏輯論證,也就是要不停的講道理,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真的可信服的。
就如叔本華所說,傳達自己的所見較之于傳達所想難度更小,更容易被理解,講述見聞的作品比傳達思想的著作擁有更多的讀者。
這也是為什么故事類的雞湯會一直暢銷,一個50字的不經任何論證的道理塞進一個長達5000字的“老張”“老劉”故事里,是如今的暢銷勵志、暖心書的樣子,絕大多數人能理解的只能是流俗的故事,而不是哲人的思辨,這不是一個時代的特征,是任何時代的特征,這是貫穿千古的事:大多數人是平庸的,時代的主流永遠是平庸的。
這個29歲已經建立自己哲學大廈的哲學家,直到65歲才出名,叔本華坦誠:自己已經無力承擔這一切了,人們在他最后的日子才發現他的智慧和光彩。而如今,閱讀故事雞湯文和叔本華的人顯然仍不在同一個量級。
叔本華的話,會讓低能閱讀者自慚形穢:
狗對于狗來說,當然才是漂亮的生物。
書本身就是一面鏡子,一個腦袋和一本書相互碰撞,而只發出空洞的悶響,這空響難道就總出自書本?
做出判斷的只是他們的眼睛,而不是腦袋,只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曾懂得什么才是好的。
讀者大眾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他們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保存下來的至為高貴和稀罕的各種思想作品放著不讀,一門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現的、出自平庸頭腦的胡編亂造,純粹只是因為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還沒干透。
會讓所謂的作家原地爆炸:
一大群拙劣的寫作者純粹是以讀者大眾的愚蠢養活自已。
真理在赤裸的時候是最美的;表達真理的方式越簡樸,所造成的印象就越深刻。空洞無物的內容就要借助各種形式以掩藏自己。缺乏思想的內容會藏身于裝腔作勢、自以為是和華而不實的詞藻之中。
他們像玩弄木偶般地牽引著有一定趣味的有閑公眾,訓練他們養成與出版物同步的閱讀習慣,讓他們都閱讀同一樣的,亦即最新、最近出版的東西,以獲得茶余飯后在自己圈子里的談資。
我們該如何獲得幸福
叔本華是悲觀主義的,這樣的人并不少見。比如《紅樓夢》的林黛玉,不喜歡聚會的理由是: “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
這種主義整個透出一股悲涼,對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人是很難接受的。它建議我們去放棄追逐幸福,而應該把精力放在逃避痛苦,勉強能過活的一生是沒有太大痛苦的一生,而不是享受過諸多幸福的一生。
快樂總是短暫的,需要理由的,來自于釋放;但痛苦卻是永恒的,不需要理由的,每時每刻。
整個存在其實就是有不如無的東西,人的最好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這一存在,他就不會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會熱烈地追求這塵世的一切。
如果你也認為這種悲觀哲學能讓你更好地生活,那些熱烈地鼓勵你追求幸福的書籍,真的不必再讀了。
叔本華的書,竟唱了所有雞湯文的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