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乳酸跑比較
| 時長 | 平均心率 | 最大心率 | 平均配速
:----:|:------:|:----:|:----:|:------:|:----:
第一周第一回合 | 19'55'' | 167|189|6'15''
第一周第二回合 | 19'55'' | 171|179|6'27''
第二周第一回合 | 15'22'' | 171|176|6'03''
第二周第二回合 | 15'22'' | 171|176|6'24''
第三周第一回合 | 16'11'' | 165|171|6'06''
第三周第二回合 | 16'11''| 168|172|6'17''
可能是天氣原因,在配速有所提升的情況下心率反而降了,人跑起來也很輕松,配速和步頻保持得也很均勻,想想第一次跑半馬的時候速度比這個慢多了,平均心率竟然達到182,那時真是有點無知者無畏:
今天瀏覽Runner's World時發現他們提供一個訓練計劃查找功能,可以根據目標選擇相應的訓練。
比如如果選擇跑半馬,可以根據跑者程度或者目標完賽時間選擇:
當然訓練方案不是免費的,有三種付費方式,如果使用Runner's World Go app,類似慧跑的app,那么就是每月2.99刀,這個倒是要比雇個教練便宜啊;或者一次性付費$9.99購買pdf版本;或者$24.99購買TrainingPeaks的方案,這樣可以比較實際訓練情況與訓練要求。
不過發現這個計劃之前我找到一份將意大利的周期化和肯尼亞強度訓練方案相結合的計劃,準備在慧跑結束之后按照那個計劃執行一下,看效果如何。意大利的周期化訓練方法就是將訓練周期分成訓練5K、訓練10K、半馬然后全馬等幾個階段,這個周期化和新西蘭的Lydiard的周期化有所不同,后者是一開始就上里程,而且配速是在無氧范圍,這樣非常容易造成傷病,而意大利的周期化則是先注重先構建肌肉的彈性,不斷打破并建立身體的新平衡點,就像不斷離開舒適區-到達新的舒適區-再打破,這不就是deliberate practice的核心思想嘛。而肯尼亞的強度訓練則是以乳酸閾值周圍變換速度,這個和學習理論的varied practice也是不謀而合,有個實驗是關于扔沙包精確性訓練的,兩組人,一組是以固定距離扔沙包,一組是在目標距離的左右扔沙包,結果是第二組扔沙包的精確性最高。所以我在給學生布置題目的時候也是難易相間。
對跑步的癡迷大抵就是因為跑步可以讓我找到應用到教學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