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受降事件后,漢武帝處于捍衛邊關、絲路安全等因素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筑了長城和烽燧,并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敦煌也因絲綢之路的興起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
歷史進入十六國時期,包括敦煌在內的涼州八郡都在張軌治下,中原的的大動亂到這里已是“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許多文人學者避亂到此,他們在河西傳授儒學,使中原失傳的一些經籍學說得以保存下來。這一時期,河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原普遍殘的時候,卻有了穩定的發展和進步,同時現實的苦難使得人們轉而乞求神明的保佑,佛教由此而大為流傳開來。
敦煌被稱為世界級文化明珠,而莫高窟又是這其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且不說莫高窟的文物珍貴只說一下莫高窟文物的發現者王圓祿王道士。這個民族大時代背景下的可憐人。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人所知。發現了敦煌文物由因文物流失被國人嘲諷恥笑。而真實的王道士王道士,身為道士,卻成為佛教圣地莫高窟的保護神,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積攢錢財,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積沙。為保護莫高窟,他向各級官員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書。他把文物賣給斯坦因等人,所得錢財全部用于保護洞窟。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于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后最大的劫難,后來連醉心于壁畫的張大千也加入了破壞的行列。上到國家、知識分子尚且如此,一個貧苦的道士卻成了文物流失的替罪羊。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躺在鳴沙山上,聽沙子碎碎作響,看月牙泉破曉星空。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許多人對月牙泉的泉水出現在高大的沙丘之間,并且永不枯竭感到神奇。其實很好解釋,是祁連山的雪山冰川的融水滲入到了地下,抬高了地下水位,使這一帶的沙丘下面就是水。而因地勢原因,風吹沙子往上流動而非往下流動,所以就造就了這千古奇觀。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緊靠中國最干旱的地方——羅布泊,敦煌周圍都是沙漠,敦煌之所以能存在全賴黨河,黨河能存在是因為祁連山西端的極高山上有冰川。確切的講是祁連山養育了敦煌的文化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