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塵路上
? ? ? 回憶如潮水……!流年往事總是難以忘記,兒時的味道甜蜜而快樂,只是過去了就再也無法回去。一一紅塵路上
記得小時候一到年下歲壁,年的腳步聲里……可以聞到香香郁郁的味道!
門口有一條長長的港,一直通到武山湖,每次都是武山湖流出來的活水,所以那個階段和年代的魚也是特別鮮美,臘月初幾后,港里開始抽水捉魚,鄉親們泥里泥外,嘴上臉上眼睛上全身上下,都是泥巴粘著,個個忙的不亦樂乎!肥大的青魚,鯉魚,胖頭……在泥濘中活蹦亂跳的掙扎著,港里港上的人群潮聲涌動,熱鬧非凡,滿滿的新年現象!魚肉無論紅燒還是清蒸或是山藥豆腐果燉火鍋,那是絕對鮮嫩美味可口,回味起來,嘴里肚子里揣漏勺還有當年的感覺!
而婦女們忙完農活后,在我們這里的風俗……家家戶戶一般大年24俗稱打伢過年,也是這天開始大掃除,門前門后,堂屋,房間,廚房,大人小孩一起動起來,擦窗臺,玻璃,桌子,床上床下,各種清洗各種打掃,貼年畫,貼窗花……給新年一個全新的面貌和來年煥然一新好兆頭,家里清潔完畢,大年25后媽媽就作手上街置辦年貨酥糖,麻條,洋糖果,方塊酥,團糖,山藥,豆腐果,這是新年必須用上的東東,家里還要手工油炸面塊,廚面果就是〈紅薯和糯米合作出來一種食物〉,麻花,花生糖有時候會是泡米糖,我和姐姐也會跟著媽媽一起動手做起來,弟弟是男孩子也是養的比較金貴,所以一般事情不用他參與,他只管吃就可以,弟弟小時候也是乖孩子,最聽我的話!
媽媽腌制臘魚臘肉臘鴨統稱三臘,也是家鄉的特色美食,每每也是需要太陽曬得冒油才好,沒有太陽的情況下必定掛在通風換氣的地方風干,臘的味道才會極好極好的。再說說用柴火炒的花生,蠶豆,瓜子,在炒鍋里只聽見嘣脆嘣脆兒的亂跳舞,……那炒貨的聲音聽的如癡如醉,狗也叫了,貓也知道是過年了,歡快的旋律,樂開了花!打豆腐一般白天排班,母親每每把此年的新鮮黃豆翻出來清理干凈,然后泡水24小時,再用大石磨磨出豆渣狀,放在木桶里,挑到公用的大灶廚房里,倒入大口鍋中,用棉花桿燒的火使鍋里豆渣漿水慢熬開后,便老遠就聞到一股清新的豆香味,大灶門口有一個準備好的小方桌,桌上有方塊木架和墊底的粗棉白布,再把燒開的豆漿倒入框架上,把白布包裹起來,壓上石頭重物,瀝出來的豆漿水不管是擦灶臺炊具,還是清洗家里物件布料,是非常去污的好幫……經過壓制出來的一夜之間的嫩豆腐,滑滑的質感美味可口,燉起門口港里的魚頭,那是真是一個爽……
還有手工垛粑粑都是要排隊的,無論熬到半夜三更還是天氣有多冷,我和姐姐還要跟我父母叔叔嬸嬸一起做粑粑,記得父親捏出來大鯉魚粑粑,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父親是個手藝人,藝術類手工活對他來說極其容易,而我也會受父親影響照葫蘆畫瓢……,弟弟不感興趣在旁邊要等很晚,而我們為了吃上一口剛剛出籠的米香濃郁的年粑粑,再晚睡也要等等等,那個樣……我們就像饞嘴貓似的聞著便要流口水……嘿嘿,說起來都是“涎。童年的過年,是我們孩子最期盼的日子!
父母在那個年代吃了不少苦,現在也沒享過什么福!一晃我們出嫁了孩子發了,弟弟結婚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二晃,姐姐升級做了三個孫子的奶奶,三晃,父母老的依然故我的不肯休息,總是忙七忙八的。
而我們這些孩子在那個七八十年代……經歷的童年并不富裕,每家條件都差不多,沒有網絡沒有電話甚至也沒有零花錢,但是過年就可以得到平時沒有的一些東西!因為過年有新衣裳穿,有煙花爆竹放,有肉吃,有衣裳穿,父母再困難……也會給我們姐弟兄妹們添置新衣新鞋新襪過年!最重要的守歲就是大年三十夜里,一家人圍在火盆邊,吃著烤粑粑,烤紅薯,糕點,磕著瓜子喝著紅糖茶……有電視的家里看電視,沒電視的家里就夸方〈就是聊天的意思〉夸到十二點放了迎接新年的竹炮后才算守歲。再看看我們現在的人過的這年是越來越淡了,可能是我們太隨便了…………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記得媽媽就沒有離開過灶臺,總在廚房里忙活,家里八方桌上的紅陶爐缽也一直沒斷炭,菜也是熱了又熱,炒了又炒,茶幾上的果盒添了無數次點心,拜年的客人來了一撥又一波,因為父親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喜歡交朋結友,朋友實在太多太多,可把母親累壞了!母親無抱怨,只管迎接每一位到來的拜年客……依舊熱情接待……
此日,……
已是新年初七,
本是,……
傳統的文化節日,
節日存在,
氣氛淡化,
假如和往年相比……
春節的熱鬧景象,
一定會持續……
正月十五元宵后,
跟隨著,
現代社會的發展,
我覺得……
這是對舊風俗的
一種褻瀆…
不知道,
是我們太從簡,
還是太懶散,
把老祖宗的文化底蘊,
悄悄的讓它溜走……
雖說是春節,
也只是剩下了,
一個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