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張愛玲和三毛的傳記,心情很難平復,兩位都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看似矛盾卻有如此相似的兩人,一位出生于民國時期的名門之家,一位出生于抗戰期的富貴之家。本該都是無憂無慮的千金小姐,卻因為時代背景原因,顛沛流離,逃不過世間的紅塵劫難。
很多人拿張愛玲與三毛對比,只因為世人對他們的崇拜,對他們神秘生活的窺探,每個人心目中都希望有個唯一的女神,可是面對如此優秀的兩位,我們無法舍棄任何一位,不管選擇誰,舍棄任何一位都會愧對另一位。
我無意去評價她們,也不想去拿她們做對比。我只想用我膚淺的文字去表達對她們的崇敬。
通過張愛玲的文字,我們能夠穿透表面的浮華,去窺探底層的真實。她生性涼薄,冷眼看著父親墮落在大煙的日子里,冷眼的看著母親離開的背影,冷眼的看著弟弟獨自生活在沒有溫情的家里。她獨自站在觀眾席中冷眼的看著舞臺上上演的悲歡離合,親情,愛情,友情似乎都變的可有可無。可是我們無法責怪她的冷血,其實從她的文字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實她是一個渴望愛的孤獨小孩,因為怕失去,所以不曾努力去獲取,她知道,失去比從未得到更悲情,所以才有了牽手是一個很傷感的過程,因為牽手過后是放手,這是活的多么通透的女子。
可是再怎么假裝不在意,面對愛情,她依舊是那個可以為了他低到塵埃里的世俗女子。戀愛中女子該有的悸動,嬌羞,依依不舍,所有不能有的情緒,全都為他綻放。可是張愛玲需要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日子,他終究給不起,也不愿意給,盡管他為她傾倒。她對自己說,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至于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她真的不再愛了。
一次愛戀卻需要終身的時間來還債,老天對這個女孩還是太刻薄了。愛情沒有對錯,可是她卻需要為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買單。文字無法拯救她于民眾的言語討伐,曾今的風光加速她逃離開這個墮落而迷幻的舞臺。她說太劇烈的快樂和太劇烈的悲哀是有相同點的------同樣的需要遠離人群。于是她選擇了隱居避世一輩子,直至孤單的離開。
相比張愛玲,三毛她是幸運的,有疼愛理解自己的父母,去遙遠的撒哈拉找尋前世的記憶,有一個縱容她任性,到死都愛著她的荷西。
我覺得三毛是個被寵壞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她需要全世界的關注,當有一天她感受不到別人的關注的時候,她會不安,焦躁,厭世。她需要別人救她于水深火熱中,也需要自我救贖。在合適的時間,有人朝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開始了自我救贖,于是就有了她“自我放逐”的流浪。她一不小心就流浪到別人的世界里,不幸的人,如她的德國男友,為了她終身未娶,幸運的人,如荷西,住進了她心里,陪她一起流浪。
三毛她需要關注,渴望愛情,接受愛情,而張愛玲她不需要外界的關注,亦不需要過多的愛情,這輩子只為一個人打開心扉。所以三毛是幸福的。這是三毛跟張愛玲最大的不同。
荷西成就了三毛,如果沒有荷西,或許撒哈拉的故事會出世,但是不會如此精彩。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度過了這輩子最快樂的6年,亦用了一輩子去遺忘。
三毛是個浪漫主義者,沙漠艱苦的生活在她眼里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她用幽默風趣的文字帶著讀者跟她一起體驗沙漠里的風土人情,感受著她跟荷西的那份鶼鰈情深,我們沉醉在她的文字中不愿清醒,同時她亦不愿清醒。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用一秒鐘轉身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沒有荷西的日子里,三毛無法再自我救贖,亦沒有人能救她。本以為王洛賓或許可以給她帶來驚喜,可是他畢竟不是荷西,無法理解她的世界。最后她選擇自己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我記得她曾說過,有責任的人,是沒有權利去死的。可是她卻走上了這條路,很多讀者為她惋惜,可是我卻覺得對她來說是解脫。與荷西相見于另外一個世界是她的救贖,她相信親人是理解她的。所以她毫無留戀的走了。
我多么希望天堂也能有撒哈拉沙漠,我多么希望她真能與荷西在天堂能再續前緣。
兩個女人,不同的生活,卻是同樣的悲劇,我們不免要感嘆天妒紅顏。張愛玲和三毛的故事都已經落幕,可是我們的故事正精彩上演,希望所有的女孩都能活的像張愛玲那樣通透淡然低調,像三毛那樣熱情樂觀百折不撓,我們不需要做紅顏,可是得做最真實的自己。
愿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