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如果經常去記錄、思考和總結,老話題也能產生新思路。
很多關于溝通的書和視頻里面,都有提到,有效溝通的前提是“認真聆聽”。
但是,和其他許多簡單的道理一樣,看過之后,雖然知道有這么個道理,卻并沒有完全懂得背后的邏輯,也沒有去深究更深層的原因。
如此,也就并未真正按照這個道理去執行。于是,道理便僅僅只是道理。于是,雖然知道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個題外話)
今天吃飯時,見到兩人在“溝通”(實際上,可能是吵架),我才驚出一身冷汗。原來,我們平時的溝通,可能,或許,很多時候,都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那在“溝通”的兩個人看似是在討論同一個話題,但實際上,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作為旁觀者,一聽便能聽得出來。
可作為當事人,他們卻只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想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對的,根本就沒有去聽對方講的是什么。以至于,兩個人聲音越來越大,氣氛越來越僵,嚇壞了另一桌吃飯的小女孩兒。
現在想想,這樣的場景很常見,簡直太常見了,以至于以前都忽略了這一點。
比如:會議中,不同部門的人,或者不同立場的人,對同一個議題持不同態度而產生爭論。
我們可能經常會見到,在一場會議上,會發生爭吵。但是,爭吵之后,問題卻并未解決,反而影響和氣。
如果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很多時候,這樣的爭吵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爭吵的雙方一開始可能是想表明自己的立場,想向在場的人或者是對方證明,自己是對的。
當兩個人都這么想的時候,一開始的爭論就會演變成兩個人的爭吵,而全然忘記這個爭論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問題。
在整個過程中,雙方都只想表達自己所想,都只想去說服別人,想去證明自己。
實際上,如果其中有一方認真去聽對方所說,從對方的話里頭聽出對方的情緒,聽出對方的需求,聽出對方的重點。然后,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或求同存異。結果,或許大家就能微笑著達成共識,從而解決問題。
先聽對方所言,然后去分析,為什么對方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么對方會提出這樣的方案。再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對方,我會不會和他一樣想。
這個方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但也不是不可以做到。
“認真聆聽”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做到的。
很多時候,一個技巧或者說簡單的道理,如果我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它背后的邏輯,沒有自己去思考更深層的原因,就算在書中看過100遍,就算別人跟自己講過100遍,那也基本是約等于不知道的。更不用談按照道理去做。
可是,如果,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還知道了這樣做的好處,以及背后的邏輯,我們的大腦當中有這樣的概念,我們就可以在平時刻意得去練習。
比如,每次溝通之前,有意識得告訴自己,我先聽聽對方是怎么想的。在對方講的過程中,自己的大腦就開始分析和換位思考。放緩自己想要表達的欲望,尋找突破點。
如果真能按照這樣練習,或許,溝通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咯,再次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