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成色

有人說,社會日益浮躁,精神失焦。一言以蔽之,自然是偏頗的。可于某些領域之中,依然還是能窺見浮躁之端倪,或許,都已不再是端倪了。

老話談起“科學家”,說者直直腰板,聽者正正衣冠,好像遇見尊者,皆肅然起敬。以至于,聞科學家之名,心中對號入座者只如“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鄧稼先們,或遠渡重洋學以圖報國如童第周、李四光們,巍巍形象、光輝屹然。上世紀出生的孩童們,自幼所受教育,都以上述大師為榜樣,每問及志向,大多報以“科學家”為志。可是,當他們成長至二十余歲,懵懵懂懂走到科學殿堂門口時,內心曾燎原之勢的科研之火竟被撲滅。垂頭嘆息,嗚呼哀哉!何以至此?

錯位,是社會認知與社會現實出現的錯位,才導致了以上結果。追根溯源,錯位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

輿論引導錯位。如今中國科學發展進入快車道,多面創新,多點開花,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大批國內畢業碩士、博士,海歸博士、甚至是博士后從科研生產線走下來,像一顆顆嶄新光亮的螺絲釘正在尋求合適的位置,急迫地想擰進中國科學發展這艘巨輪之中。擰進去的科研人員屈指可數,可還有那么多沒有找到合適位置的碩士博士,只能慢慢生銹。更殘酷的現實是,一批一批的螺絲釘們支撐起巨輪,但指揮巨輪的舵手、海員們總是鳳毛麟角。舵手和海員享受了無上的榮光——鎂光燈、榮譽榜、金獎杯。媒體展示科學家成就與榮耀,這支撐起無數青少年的夢想。可我卻想說,螺絲釘不是科學家,他們只是科學工作者!

科學工作者自我認知錯位。螺絲釘們可不這樣想——“我是美國XXX重點實驗室出來的”、“我導師是XXX”、“我在CNS上發過文章”……仗著過往的經歷,他們常常自詡甚高,如果再有一兩個某某計劃首席科學家的頭銜,好像出廠豬肉的紅屁股被蓋上標記,真的成為科學家了。科學家當真這么好當?或許,如今的科學家稱謂已然失真,成色不足可能早就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廉價的稱謂在如今的社會唾手可得,而雪亮的眼睛和永不停歇思考的大腦才是彌足珍貴的。

不難想到,由于輿論宣傳的錯位,多少懷抱利器的年輕人踏上科研之路;又因為科研工作者自我認知的錯位,盲目求大、錯誤引導,澆滅了多少年輕學子內心求索的火焰。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科學之路荊棘密布,只有破釜沉舟的勇者才能突出重圍,他們承受錯位,承擔選擇的后果是必然的。而我想表達的是,即使社會氛圍浮躁,可依然需要冷眼和熱心,冷眼看問題,熱心求出路。

中國處在大國崛起的關鍵時期,巨變的時代問題自然層出不窮。對于科學界,也許多一些人撕下“科學家”的面具,丟掉這份名銜的依托,俯身做事,還原到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角色,才是正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