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篇《科學家的成色》,我想再談談這個話題。
上一篇文章,行文間不經意流露出消極悲觀的況味,好似心中郁結難開,憤懣不平,看低中國的科研事業。非也,非也!中國科學發展的宏圖偉業如畫卷般正在徐徐展開,一項項重大成果躍然紙上,一座座閃耀的豐碑傲然屹立,這是大勢,趁著“雙創”的政策東風,扶搖直上。
那為何會有成色一說?正是因為發展、向上,所以才會有成色的問題。發展中社會的科研進程,想必難逃科研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問題。有創新和發展,就會有高下之分。社會進步的鐵律之一,就是試圖標準化事物的,最終都避免不了走向失敗。所以丟掉標準化這個不靠譜的目標,鼓勵多方向多角度的試錯,這是創新的原動力。在這樣的動力驅使下,科研事業百花齊放是必然的結果。既然花園中百花爭艷,當然良莠不齊。
注意,良莠不齊其實并不含貶義,它的側重面不是評價科研成果,而是科學態度。因為個人能力、科研素養,每個科研工作者肯定不同,除非同一領域,否則做出的成果難以放在同一天平上比較。但是科學態度卻是可以通過多方面進行評估的。
什么是科學態度?在我看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對科學的態度、對科研的態度、對學生的態度。
要是有一個權重,體現三要素的重要程度,想必對科學的態度要占據主要位置。不管是真正“貨真價實”的科學家,還是自詡科學家的科研工作者們,經過多年專業領域的培養,科學知識肯定遠超常人。但是科學知識的豐富程度與科學精神并不成正比,只有具有了真正的科學精神才配得上科研??蒲芯竦膬群芏喾矫?,諸如是否具有科學的研究方法、獨立性、唯一性、可證偽性、“高冷性”、“封閉性”科學共同體與同行評議等等,這一話題我們可以以后專門談談??蒲芯窈苤匾囊稽c是科學的研究方法。有人會詰問,大談科學的人好像總是用“科學”在封別人的嘴,不讓別人說話。其實不然,如果你是一個哲學工作者、宗教人士,為我們講述哲學思辨、宗教內涵,我們洗耳恭聽。但是如果你是一個科學工作者,披著科學的外衣,大談中醫養生、黃帝內經、氣功心法,這就讓人對你的科學精神產生極大的懷疑,最近朱清時事件在社會輿論中產生的震動就是最好的一個例證。
對科研的態度,指的是具體面對科學問題時的行為,是投機取巧還是踏踏實實。誠然,不同的科學領域,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研究方法,也許有的研究方向在外行人看來就是一種廣撒網的模式,要知道有時運氣也主導了科研的成敗。蓋住此類情況不討論,我們更關注的是對待科研工作的思想純度問題。身處科研圈的人士肯定都清楚,為了基金的編造、為了項目的篡改、為了論文的夸大,這些是罕見的現象還是普遍的作為。為了科研而科研,這才是從業者應有的態度。
不可否認,很多科研領域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部分深入一線的是心懷夢想的年輕學子們。作為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如何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采取怎樣的態度對待學生,是老板對待員工,還是上級對待下級,抑或是正常的師生關系,這對于學生們科研動力的補充、科研成果的取得,至關重要。上面列舉的關系在真正的科研生活中真實存在,甚至還有更多種關系我們意想不到。很多導師們不經意間自以為是地指導著學生,單向灌輸價值觀,認為這就是正常的培養。他們忽略了最根本的一點,成人之間的溝通從來都是雙向互動的。為什么未成年人的培養中,多采用填鴨灌輸式的教育?因為幼苗需要修剪和正枝,園丁塑造未來。成年人是長成的大樹,他們有成型的價值觀和思想體系,此時需要的溝通、探討、融合、提升,不是強制、懲罰、教育、示威。
對科學的態度、對科研的態度、對學生的態度,反映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科學態度。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校園是象牙塔,科學界是神圣地。當反腐的重錘砸向他們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不應只反經濟上的腐,還要正思想上的風??蒲胁皇撬枷牒蛻B度上的法外之地,他需要正確的科學態度營造出良好的科學氛圍,這有關科學家的成色,有關中國科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