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遠處看美,是一種心境,是一種感受,這種模糊的美,忘卻苦難的美,是時空留給人類最美好的心靈大餐,讓每個人都可以有充裕的時間悠閑地去獨自享受,去回味,去懷念。 ? 當下徒步走路已成為一種時尚潮流,主要原因是不走路已危機到人的健康與生命,我徒步走過很多現代化城市的綠化街道,公園廣場,都難以找到在家鄉陳村土路上那種自然、干白、松軟、清新、安閑的舒服感覺。因為我已很久而且很少走那些路了,那些路崎嶇不平、蜿蜒曲折、繞村連田、連著家、連著遠方的村路了。 ? ?
上坡下坡行路難,苦了腿腳身板強。?
站在村中,你在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山上那條黃白彎曲的高天坡路,這條路算是陳村標志性的風景路,一年四季,春華秋實、曉風殘月,都變換著不同的色彩,莊稼人不用問,人家干啥咱干啥,只要看看坡上忙碌的人群,你就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或播種、或收割,只要看看這條路兩邊層層田里的色彩,你也知道是什么季節,該準備什么了,就不用說人的吆喝聲和牲畜的叫喚聲了,那是勞動的號角聲,是叫你別懶散,快起身動手,不然就落后了。? ?
高天坡路起于河槽,曲曲折折繞上二三十米的灰沙坡地帶,就進入黃土坡直達高天廟,坡高路陡,斜度在60以上,它與村中的樓坡在河槽相連,南北相對,正好形成一個"Ⅴ"字形,不同的是樓坡屬于河沙層,泥沙碎石較多,走在上面不僅費氣費力,還容易滑倒,相對而言這是村里的大道,比較寬敞一些,也具有代表性,因為整個村莊河槽兩邊丘陵上的田地,都要走沿坡或沿溝的土路。在村北從東到西有拉母子坡、堡兒坡、樓兒坡、后坡哩、五十坡、羊兒旁坡等,在河槽南邊有南坡、高天坡、狐子旁坡、塑星坡等,村子四周沿坡是一條條通向田間地頭的羊腸小道,人們出門不是上坡就是下坡,道路狹窄,崎嶇不平,遇上雨雪天氣,道路濘泥,更為難走,但祖祖輩輩就生活這么小的圈子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再難也得走,再苦也得生活。 ?
? 走這種路不僅費力而且費氣,沒有體力與定力是走不了的,以前勞動農作全靠肩扛手背,特別是挑上重物在坡中不能停息,甚至也不能換肩,否則不是摔到溝里,就是前功盡棄白忙活,其實,這也不是最難的,難就難在路不行空,莊稼人往返地頭從不空走,去時捎糞回時撿柴,哪怕石頭也要撿一塊,不信看那些老院子老窯,背墻散墻全用石塊壘成,這種日積月累的勞作,不僅練出壯實的身板,也豐厚了家底,日子也一天天會好起來,我們那些孩子,從小也跟著大人們往地里跑,割草、打野果、逮動物等等,可以說凡是羊能到的地方,我們都去過都上過,才不管你有路沒路,危險不危險,我記得我特別費鞋,幾乎一個多月我穿壞一雙,現在一雙鞋穿幾年甚至是十幾年也穿不壞,可見當時就不是走路,而是在蹦在跳,看似費鞋,這種路卻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強壯體格和不怕苦難的奮斗精神!
彎彎曲曲連門庭,各行其道皆自然。
生在這樣的山村,走這樣的村路,從小聽的最多的是"世上有路路不平"這句話,最初體會是對村路的自然描述,漸漸體會到這是一句多么富有哲理的格言。陳村村中的道路多彎曲狹窄,不象平川地帶的路平直,大多都是依地形特征建房鋪路,古村南邊從東到西是唯一貫穿的大道,再南邊與大道相向而行的是老渠,渠垅邊也是人行道,渠與道之間相隔二三十米不等,很少有房屋建筑,渠與道在村東相交,沿渠垅進入河槽東可達趙城洪洞,向西穿山可達蒲縣,它在村中泊池北與樓坡路重合形成"卐”形主干道。解放前村中東西道路還建有東中西牌樓,在通向河槽的三條道路上建有樓圪洞,它們與樓坡頂的樓圪洞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寓意村莊穩固安全吉祥之意。 ?
在東西大道北有四條不等向坡上延升的彎曲小道,并分出如樹枝狀的各種道路,通向各家各戶,村道盡處定是人家,縱橫交錯,錯綜復雜,特別適合捉迷藏,村道兩邊不是門庭,就是院落,走這種路一定也不寂寞,處處可聞雞犬聲。由于北高南低,雨雪天氣尤為難走,特別是坡道常常被雨水沖壞,因此村中有很多石坡,大多用青石磚瓦鋪就,道路彎曲但都有坡度,很難留有積水,加上路邊不是房基就是田園,村中的水路在路中央,走路一般靠墻相對安全,古人珍惜水,更懂得利用水,肥水不留外人田,各家窯頂是流向院子內的,院內在大門墻都留有水道口,建房修路首先考慮到水的走道,學著順著水的走向開路,彎彎曲曲從上而下,極大減低了水沖刷對房屋的破壞,讓人真正體會"世上有路路不平"哲學理念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氣概,不能象今天很多地方占用河道,或沒有充分考慮水路,也沒有人去問去管,一到雨季就水災不斷,盡干些亡羊補牢、亡羊追責的蠢事,于事無補,卻遺害無窮,建議還是學習一下古人敬畏水神的智慧吧。? ? ?
水道人道行走都有其自然的規則,中華文明起源的精華就是尊重自然規律,水利萬物、大道至簡、上善若水等等,都蘊含了自然與人文的精髓,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原始狀態人們可以順勢而為,今天科學發達也得量力而行,不可肆意妄為,不然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進出悠緩沿溝渠,安全自然尋坦途。
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陳村村子的規模比古村大了仨四倍,新建部分的道路也整齊了,寬敞了,也硬化了,村外的道路更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進村的路口,特別是古村的道路格局并無多少改觀,原通往汾西縣城的樓坡大道越來越走的人少,少有修復投資,只是從人車到機動車的變化,辟開了繞上樓圪洞的便道,道路雖寬了,但更加難走。通往趙城洪洞方向的路,在上世紀七十年前,基本都是經過村南的樓圪洞進入河灘路,人行走一般是走出樓圪洞沿渠垅多走一節土路進入河槽,而畜力車則要通過村中樓圪洞直接進入河灘,多些顛波,沿渠沿河都是彎彎曲曲進出,這種道路盡力少占用土地,節約土地,走向真正做到了行云流水,十分悠然,就象高速路上的出入口一樣,你必須放慢速度經過彎道才可以,這是安全的需要,也是人文的需要。? ?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其實沒說全,應該加上養路與護路。上世紀六十年代,洪(洞)山(頭)公路開通,從伏珠寺北繞過沿陳村北山梁直達山頭,占用了很多土地,大型車輛穿梭其中,常常揚起大量灰塵,陳村沒有享到利益,莊稼盡受其害,后來通了班車才感到出門的便利,七十年代中期,村里從伏珠西沿拉母子坡開了一條到村里的土公路,結束了陳村人幾百年來走河槽的歷史,并在村東修了"s"形引路與洪山公路連接,這是陳村真正有了公路,這條路真正為村民出入發展經濟起了大作用,也是陳村成為最早通班車的鄉村,當時令周圍村民羨慕,直到九十年代趙克路開通后,洪山公路才蕭條了,除陳村一段幾乎都廢棄了,陳村也一度成為孤島,各方面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好在近年陸合公司為取后山的煤,投資沿陳村河槽陳村峽修了一條水泥路,雖然費了很大周折`,也占用很多土地,但方便村民的出入,為陳村進一步發展帶來先機,美中不足的是道路設施不全,綠化管理跟不上,特別是與村中的連接引路還不理想,不僅影響村民出入的安全,也有損文墨村莊的形象。
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北風呼嘯,麥苗蔥綠,我讓司機把我放下,獨自迎風走在村外干白的土路上,特別愜意,他笑我在干什么?他那里懂得我近鄉情更怯的美好感覺呀,是的村路也是心路,無論你走與不走,都在你的腳下,你必須體會"世上有路路不平"的哲理;無論你釆取什么方式怎么走,都取決你的認識與態度,取決于你對路與走路的堅持與體會,現在農村也不乏徒步走路的人群,我希望你們走好路!走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