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學習,相信無論是80后,90后,還是00后,我們都已接受了長達8——25年的教育。我們在回顧自己的學生生涯時,是不是也不禁感嘆:做過很多道題,仍考不好一門試;學了很多知識,仍發揮不出實際效用;讀了很多年書,仍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 ? ? ? 那么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
? ? ? ?古人寒窗苦讀,是為進京趕考中狀元,一舉成名天下知,光宗耀祖,富貴榮華;是為手掌大權,報效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為修生養性,脫俗歸真,成為名垂千古的圣人。
? ? ? ? 然而,這個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導致我們的物質文化、價值觀、需求層次等都發生了變化,這直接導致了我們學習的動力發生了改變。我們不再為吃飽一頓飯而學習,不再為升官發財而學習,不再為中華崛起而學習。然而,促使我們學習的似乎是繁重的課程與作業,是激烈的競爭壓力,是父母萬事以學業為重的價值觀,是應試體制下的框架教育。這些外化的因素像一條條帶刺的藤條鞭打著不敢問緣由的我們不斷前進。
? ? ? ?學習久了,我們似乎都忘記了,為什么要學習。
? ? ? ? 其實學習的本質目的不管經歷多少時代的變遷和發展都沒有發生改變,基本呈現出這兩點:于私,是為了深化自己某一領域的能力,把自己培養成這一領域的專家,用自己擁有而他人欠缺的專業知識換來實際的價值財富,同時達到學習回報大于學習付出的目的。于公,是利用和發揮自己學習后成長的價值來推動文明的進程,帶來實際的社會效應。簡單總結一下便可得出,學習的本質目的,就是要帶來利益。換句話說,就是要得到結果,不管是好的利益還是壞的利益,都是以結果產出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結果”就是我們想要的且要注重的。
? ? ?說到這,或許很多人紛紛舉起了“反對”的旗號,宣稱自己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注重過程,享受過程,而不是結果。那么我為什么告訴大家,要注重的是結果而非過程呢?
? ? ? ?這就是我們之前一直在討論的問題: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獲得到一個看得見摸得著感受的到的東西么,這些東西可能是榮耀,可能是財富,可能是地位,也可能是權力,還有上千上萬種可能。為什么我們要注重結果而非過程呢,那是因為,正是這些可能性的結果成為了我們檢驗過程的標準,成為了我們推動過程的動力,成為了我們永不言棄的原因,成為了我們最終夢想的藍圖。
? ? ? ?馬云之所以一舉成名,是因為他成就了阿里巴巴的偉業,是因為他使天貓雙11的交易額達到1207.48億元;比爾蓋茨之所以舉世聞名,是因為他創造了微軟帝國,是因為他位居世界首富,富甲一方。對于所有的成功人士,我們往往更容易看到他們所獲得的成就與榮耀,而很少去關注他們通往成功不為人知的過程。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我們都在乎一個人飛得有多高,而很少關心那個人飛得累不累。
? ? ? ?學習要講求利益,要注重結果,這是很殘酷的現實,卻是很好的動力。所以,在學習之前我們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想要的最終結果是什么,即通過學習我們想得到什么價值和財富,這決定了我們在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學習方向知道自己到底要學習什么。在大方向確定的前提下,我們很難脫離軌道或者失去動力,在有了方向和動力之后,學習的過程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為了追求最后的結果,我們會迫使自己堅持到最后一刻,不管最后產出什么樣的結果,都對我們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 ? ? ?所以,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或許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