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之心智管理#
心智這一詞,記得是看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里面有提到的,還有古典老師《拆掉思維里的墻》提到過有趣之人與無趣之人,漂泊者與航行者背后的心智模式哪些不同,所以今天我想學習心智模式吧
什么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將其定義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們心中,影響人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組織和整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諸多假設、成見、邏輯、規則,甚至圖像、印象等。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于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并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它的作用機理是怎樣的?
從本質上看,心智模式是人們在大腦中構建起來的認知外部現實世界的“模型”,它會影響人們的觀察、思考以及行動。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包括三個方面(如下圖)
圖1上部顯示的是個體學習的OADI循環(Kofman,1992),下部則顯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按照考夫曼的說法,個體的學習過程可描述為“見-解-思-行”的循環(簡稱OADI循環):
所謂“見(Observe)”,指的是從特定經歷中取得素材,不僅指觀察,還包括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感覺、知覺等;
“解(Assess)”是對得到的素材進行解釋、評估,加以理解;
“思(Design)”是對解釋、評估以后的信息加以總結,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論或模式;
而“行(Implement)”則是將概念、理論付諸實踐,以檢驗概念或理論的真偽。
與此相對應,心智模式的作用機理主要有三種,即心智模式通過三種途徑影響個體的觀察、思考和行動,具體包括:
1. 認知框架
心智模式為人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認知框架,如同一個“濾鏡”,會影響人們所“看見”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觀察同一事物時,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結論。不同的人選取了不同資料,得出各種各樣的結論;即使對同一個資料,看法也不盡相同,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體現。
2. 思想路線
認知心理學家瓦瑞拉認為,人的認識并不是一個簡單被動地反映客觀事實的過程,而是我們經驗世界創造的主動過程。基于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我們對其進行解讀,做出合理的假設、想像,并按照特定規則或邏輯進行推論,從而做出判斷和決策。在這方面,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多切實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曠的街道上,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畫面,包括潛在的危險等,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阿吉里斯等學者基于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論的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對心智模式如何影響人們形成結論和信念的形象說明。
3. 行動導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僅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而且決定我們如何采取行動。因為在人們在成長和發展心智模式的過程中,會逐漸總結規律、發現模式,形成一些對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價值觀和世界觀,這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行為。例如,相信“X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懶惰的、千方百計謀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公司利益的,從而更傾向于采取嚴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論的管理者會將員工視為積極的、能自我約束和激勵的,因此更傾向于采取授權、激勵等管理措施。
總之,心智模式是一種客觀的心理存在,它影響著人們的觀察、思考、決策和行動。心智模式沒有絕對的對錯、好壞之分,是一把“雙刃劍”。由于心智模式是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基于自己的經歷形成的,如果環境沒有太大的變化,現有的心智模式將使個人和組織高效運作、得心應手,強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觀察、思考和行動,就會處處碰壁。因此,人們需要定期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與環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時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