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班,總會留連在大街小巷。
有喜歡的煎餅果子、探蛋卷、洋芋粑粑、戀愛豆腐等各種特色小吃…
早起,有男中音叫賣“”豆?jié){油條”的聲音,和著“叫花雞”的聲音,有叫賣“包子饅頭花卷”的粗嗓大姐的聲音,還有清脆的叫賣“豆腐腦”的聲音…
熱熱鬧鬧,充滿了人間煙火氣。
去年,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原來熱鬧的大街小巷更干凈整潔,到處可見城管的身影,卻少見了占道經(jīng)營的雜貨書刊店、少見了擦皮鞋的殘疾人,甚至沒有了叫賣鮮花的小姑娘,沒有了挑菜賣的老人。
以前媽媽總說咱流動攤販就是杰克,城管就是湯姆,追的永遠在追,跑的永遠在跑,可是慢慢的大家都堅持不住了,外出務(wù)工或找份工作去了。流動攤販難以生存了。
媽媽是做小生意掙點零用,講起這些年城管和小攤販如何斗智斗勇的過程,最能流動攤販講出這個群體的心酸,可我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卻能理解城管這個群體工作的辛苦與不易。
今年疫情的影響,實體經(jīng)濟的下滑,政府鼓勵地攤經(jīng)濟,規(guī)劃出地攤經(jīng)營區(qū)域,免費提供給部分群體,人流量慢慢起來了,可是一段時間又開始冷清了。
媽媽說,我們流動的小攤販都是跟著人走的,哪里人多,我們就去哪里賣,到處叫賣,哪能讓我們坐在一個地方等客戶上門呢,這樣哪能把我們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