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也先森
在悟空問答里收到一個提問,春節隆重而來悄然而去,年味為什么越來越淡?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現在很大一部分人,特別是二十到三十歲之間的這波人,對于春節可謂是情感復雜、百般滋味。
一方面,基于記憶和情感,對春節有著莫名的親切和期待。渴望重溫往昔濃濃的年味,與兒時好友把酒言歡,與親人一起看春晚、守年夜。
另一方面,基因現實困頓因素,對春節又多了一份恐懼和焦慮。懼怕親朋長輩的“精心準備”的問題攻擊。
“對象在哪里?”“工作在何處?”“工資有幾何?”
同時,囊中羞澀,又在焦慮眾多長輩的“敬禮”與諸多小輩的“紅包”如何能夠做的妥帖。
然而,不管怎樣,春節就在這種愛恨交織中,隆重而來又匆匆而去,以至于讓很多人都感嘆春節越來越沒有意思,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第一個是因為儀式感的缺失。
一個節日之所以能特殊于其他日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節日消費和娛樂所構成的文化所帶來的儀式感在起作用。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消費和娛樂方式體現出了農耕民族的特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多,消費方式和娛樂方式越來越體現工業化的經濟特征。
然而春節的娛樂和消費模式卻沒有太多的改變,原來的很多春節因素,比如寫春聯、挨家挨戶拜年等活動,對人們的吸引力已經大大降低。
而日常消費和娛樂卻與時俱進,與春節形成強有力的對比。
因此節日的文化未能契合大眾當下需求,儀式感對過年的期低了,期待感自然也就降低了。
第二個是參與感的缺失。
雖然團聚才是春節的核心內容和意義,但是這意義和內容還是需要通過消費和娛樂來承載,而消費和娛樂的關鍵就在于參與。
原來過年為什么有意思,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男女老少都能參與其中。
殺年豬,女人燒水,男人殺豬,孩子放鞭炮湊熱鬧。
打糍粑,女人蒸米,男人打粑,孩子吃糯米團子。
貼春聯,男人寫聯,女人熬漿糊,孩子配合貼。
這些傳統項目,往往是需要全家甚至好幾大家子一起協作才能完成,而節日的氛圍就在這種全員參與中變得越來越濃。
然而現在,這些活動不再需要全家參與了。
殺年豬?打糍粑,費時費勁費力,市面上直接買吧!又好又快!
貼對聯?會寫大字的不多了,市面上買的又好看花式還多,甚至政府、社區還會送聯上門。
舊的節日習俗逐漸失去魅力,新的節日文化尚未登場,年味怎能不淡?
第三個是時間感的缺失。
以前過春節,至少提前一個星期,家家戶戶就開始籌備,期間伴隨買新衣、大掃除、殺年豬、寫春聯等活動,節日氛圍濃烈。
現在呢,絕大多數的單位、公司除夕才放假,春節休七天,很多人還需要參與值班、加班等,時間的減少必然導致準備環節的投入降低,進而影響對春節的真切感受。
另外,相比往昔,女性在經濟上越發獨立,年輕人或主動或被動晚婚晚育,不同年齡層次的生活習慣差異也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不再像過去那么緊密,人們對于團聚的時間在主觀意愿上也在逐步降低。
這也是年味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過我們也不用過多擔憂,春節習俗并非歷來如此,它也是在歲月長河中不斷發展而來的。
在時代的發展中,我們的春節乃至傳統節日文化必將能夠結合經濟社會大潮,誕生更多豐富多彩的形式和載體,迎來更大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