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心中有恨
有網(wǎng)友問我:如果心中有恨,該怎么辦?
我答:那就先恨一小會。
又問:怎么才能只恨一小會?
我答:認真恨那一小會,然后再認真做其他的事情啊。
因為問得隨意,我也答得隨意,而其實關于恨,我有挺多東西可以拿出來分享。
恨是什么?
當它作為動詞用時,它是指向某一特定事物的攻擊行為。當它作為名詞用時,它是一種復雜的消極情緒。
看起來,當一個人心中有恨,并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不然。
無論是名著《基督山伯爵》還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又或是近兩年大熱的《瑯琊榜》,都在以生動的實例告訴我們,一個人心中有恨,他也能在困境中逆襲,重獲希望和自由。
所以啊,我說“那就先恨一小會”,難道有錯嗎?
二、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最近有部小成本的臺劇,我覺得拍得很不錯。
故事講的是有這么八個人,他們原來同是國中登山社好友,卻已闊別多年。誰知道再次相約山中民宿重聚,就開始陸續(xù)死人。
如果只是死人,那趕緊報警就好了。可是導演不讓,安排他們困在山中,連路都被封了,更不用說打電話了。
怎么辦?人人自危,互相猜疑,只能找出真相。
可是真相大白之時,卻發(fā)現(xiàn),開始的死人是意外,而后來的死人,卻是因愛成恨所致。
列寧說,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因為愛而不得,愛也可以變成恨。而這恨的源頭,不過是愛而不得所產(chǎn)生的一種自卑感。
也就是說,有的恨并不源于仇,而是源于我們內(nèi)心的期待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無論你能不能理解,有的人就是會因為你過得比他好而恨你,盡管你完全沒有為他負責的義務。
那為何會有人產(chǎn)生如此莫名其妙的恨呢?
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合著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就講到這樣的故事:
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后,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后掛了電話,接著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在這個故事中,母親的憤怒可以瞬間轉(zhuǎn)變,收放自如,完全是因為憤怒是母親用于震懾住女兒的一種手段。
也就是說,有的人的恨,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制造出來的。你以為他的恨莫名其妙,而在他心中卻是理所當然。
在由該書改編的同名日劇中,吉野老師在他人眼中明明是美貌有魅力的女老師,誰知她卻在同事三島玲子面前有著深深的自卑感。因為三島老師的學歷比她好,還有未婚夫,更受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的歡迎,無論怎么比較,自己都比不上啊。為了逃避這種自卑感,吉野老師對三島老師展開了所謂的“復仇”。她一邊誘惑三島老師的未婚夫,一邊取悅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最終成功逼三島老師離職。
真是愚蠢的惡意,丑陋的恨啊。
分析到這里,相信你應該能想明白,人既然能隨時轉(zhuǎn)換憤怒的狀態(tài),自然也能認真恨一小會,然后再認真地去做其他的事情。
三、我可以做出改變
我想,你還是會想問如果才能不恨,畢竟恨已經(jīng)存在于心中了。
我的答案是:既然恨已經(jīng)真實存在,那就要承認恨的存在,看清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做出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是可以從恨的表象背后看到那個對愛有著強烈需求的自己的。這個時候,你不妨問問自己:“你被恨所折磨,心里一定很苦吧?你如此渴望被愛,我都要被你感動了。”
至于做出改變,不是你不能改變,而是你沒有下改變的決心。既然你能用恨來讓自己不改變,你也可以用愛來讓自己改變啊。
不要害怕改變,前面有愛在等著你。
鼓起勇氣來,你也可以獲得幸福。
文章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我的經(jīng)紀人 @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