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閑之余,久違地翻了下空間,無意間看到了朋友發的視頻。視頻的主角還是一如既往地是她的女兒。
朋友是我高中時代的好友,成績比我好很多。剛進入高三的時候,她發覺讀書沒了樂趣,就退學打工了。等到我和其他同學紛紛考入大學之際,她卻出人意料地向我們宣布,她要結婚了。
婚后,她馬上有了女兒,從那之后,她就在家相夫教子,生活十分悠閑。為人父母之后,必然視子女為寶。自從有了女兒,我經常會看到朋友在空間發的關于女兒的視頻,從更新的頻率,我能體會出朋友對女兒的自豪和喜愛。如今,幾年過去了,女兒已長得亭亭玉立。
我很羨慕朋友現在的生活,也很想要一個可愛的女兒,但這僅僅是羨慕,如果讓我成為她,過上她的生活,我是絕對不愿意的。想要一個女兒卻是真的,不過我想帶著她周游世界,帶她看看不一樣的地方。
最近幾天,國考報名十分火熱,身邊有幾個朋友也正想著報名,并準備考回家鄉去。我問,為什么要考公務員呢。有個朋友說,穩定,而且離家近,下班了還能回家。
我想像了一下這樣的畫面:不愁吃,不愁穿,下班后還能吃父母做的飯菜。多年以后,在城市奮斗的同齡人還在拼命還著房貸,自己卻可以舒舒服服地開著小車,載著老婆孩子上丈母娘家做客。
工作穩定,家庭美滿,是多少人所期盼的,我也很羨慕這樣的生活。但是,無論怎么想,我都覺得這種生活不適合我。
家庭美滿,確實是件幸福的事,但工作穩定,大致代表著幾十年如一日。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里斯多夫》里說:很多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死去了。因為一旦過了那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余生都會在模仿自己中度過。
我不想過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更不想在青春年少的時候死去。
也許有人會問我:那你到底渴望什么樣的生活?
今天在知乎看到一篇文章《為何你不逃離8萬1平米的北上廣,回到有車有房的小城生活?》。作者在文章中說:每個人有每個人最理想的活法,如果我們不按照自己最愛的生活方式活下去,或多或少都有痛苦,甚至,倍感煎熬,生不如死。
我想,凡是不甘心過平淡安逸生活的人,心中都有一份執念,一個野心。而我,也有屬于自己的那份執念與野心。我想過自由的生活,想改變點什么,也想創造點什么。
藍天白云之下,一匹野馬在無垠的原野上縱情狂奔。其間清風拂過草地,草地上卷起一縷縷浪花。
每當我想起自由,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它能完美概括我對自由的理解以及我想從自由中找到的感覺。說得具體一點,我所理解的自由大致是這樣的:不受工作,金錢,時間等世俗之物的控制,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常常立于自然之間,聞聞花的味道,聽聽風的聲音。
人生的前23年,我都是按照普通人的模式一路走過來的。無非就是一個勁地讀書,從幼兒園一直讀到研究生。在這23年里,我沒有產生過任何獨特的想法,我總以為,畢業之后,我會順理成章地找個工作,然后買房,然后結婚,然后退休。直到遇見我最喜愛的作家,三毛。
我和三毛的相遇,更像一次久別的重逢。從她的文字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我的生命里,從此有了自己的荷西與撒哈拉。有些時候我在想,或許我的前世就是三毛吧,上輩子沒寫完的文字這輩子接著寫,沒走完的地方接著走,沒能廝守終生的愛情這輩子再續前緣。
朋友說:看來三毛對你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嘛。我并不這樣認為。
人想要影響另一個人是很難的,我靈魂里應該本身就有著與三毛同樣的基因,只不過是三毛點醒了我而已。其實,每個人都有想追求的生活狀態,只是他沒有遇見屬于他的三毛。
想追尋自由,想繼續上輩子作為三毛的遺志是不易的?,F在的我一無所有,只能堅持寫著遠沒成器的文字。可就算是這樣,堅持仍是困難的。
沒有寫過文字,絕對體會不到詞窮的痛苦。只要有一天沒有頭緒,我就充滿了愧疚感。
努力的人最怕未來遙遙無期??床坏较M臅r候,我也動過放棄的念頭。不過那都只是一瞬間,每當有松懈的念頭,我會馬上搖搖頭讓自己清醒過來。因為我敢肯定,如果我沒有實現我想要的,我一定會后悔。
古人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這段路我已經走了千分之一了。既然已經出發,就踏踏實實向前趕路吧。只要是在走,終點總會越來越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