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建設的獨孤九劍--想象的共同體

《想象的共同體》關于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當代最重要的民族主義理論家,也是區域研究,特別是印尼、泰國、菲律賓等地區研究的泰斗級人物,康奈爾大學榮休教授。安德森出生在中國昆明,祖父曾是大英帝國派駐馬來亞殖民地的軍官,父親是一個漢語流利的中國通。早年背景中濃厚的東方色彩,為安德森后來反對帝國主義、同情被殖民地人民、深入研究民族和民族主義打下了基礎。



? ? ? ?關于本書 《想象的共同體》是安德森最知名的著作,出版于1983年。這本書另辟蹊徑,沒有從經濟、政治、地理、宗教等視角來研究民族和民族主義,而是提出了“民族是想象的共同體”這樣一個石破天驚的論斷,旁征博引,詳細論證了民族主義運動發展的四波浪潮,對這個研究領域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到今天,本書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文本之一。?


? ? ? ?民族是一個通過想象被創造出來的共同體,在18世紀晚期,當資本主義印刷業開始以普通民眾為目標,開拓方言印刷品市場,人們逐漸獲得了和陌生同胞聯結在一起的想象。這種主觀上的建構和認同,奠定了現代民族意識的基礎。對民族的想象和民族獨立運動,最早起源于美洲殖民地而不是歐洲,隨后在全球擴散,一共產生了四波浪潮。在短短幾百年間,民族和民族主義在人們心中扎下了根,獲得了強烈的情感正當性,這是因為民族是一種天然屬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與宗教類似。


? ? ? ?我們每天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關系里,這些關系有些能自己選,比如跟同事關系不好,我辭職換另一幫同事就是了。但有些關系是選擇不了的,比如原生家庭。過去我們覺得,“民族”這個事兒也不能選,因為和原生家庭一樣,它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一輩子不會變。但本期跟你講的這本《想象的共同體》卻說:民族其實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一個共同體,跟你在哪兒出生、爸媽是誰都沒關系。 這個說法給學術界造成了特別大的沖擊。因為過去學術界關于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研究,有兩大特點:一是在研究民族的起源和民族這個概念的影響力的時候,眼光只放在歐洲大陸;二是分析的時候強調經濟、政治、地理這些客觀因素。學者們都在這個主流的套路里面玩,所以很長時間都沒有出現什么理論創新。而安德森這本書橫空出世,從社會想象和集體心理的角度,提出了一個特別新穎的說法,那就是民族最早起源于歐屬美洲殖民地,因為人們想象有個民族,聚集成一股民族主義情緒,才產生了民族。


? ? ? ? 這個創新解釋,不僅在民族和民族主義這個研究領域里,卷起一股摧枯拉朽的風暴,影響力還延伸到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甚至比較文學等許多學科。學者們發現,這些學科里也有一些類似的研究對象,看起來堅不可摧,但實際上只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過去的舊問題都有了新的研究思路。 不少人認為,安德森看待問題這個不同的視角,跟他的早年經歷有關。安德森的爺爺是大英帝國派到馬來亞駐馬來亞殖民地的軍官,爸爸在中國工作,是一個漢語流利的中國通。1936年,安德森出生在中國昆明。他雖然是西方人,又是殖民官員的后代,但在情感上,他和東方的殖民地和被殖民者之間,有著微妙的聯結,這啟發了他后來擺脫以歐洲為中心的殖民者視角,從殖民地民眾的角度分析民族問題。

? ? ? ?這一點不是我們的隨便猜測,有安德森自己的蓋章認證。他回憶過,在他就讀劍橋大學期間,發生過一件對他來說是政治啟蒙的事件。有一天,他在街上閑逛,看到一個印度人在演講,批評英國在印度的帝國主義統治。這時,一群英國學生上來毆打這個印度人,安德森試圖阻止,卻一起挨了打,眼鏡都被打飛了。打人的英國學生們還得意洋洋,唱起了英國國歌。在他們的合唱聲中,安德森感覺自己好像一個被殖民者,和那個印度人一起,被帝國主義深深羞辱。可以說,這起導火索事件,為他后來提出的民族主義理論提供了最初的靈感。


? ? ?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看看,這本書的三個重點內容。第一,安德森為什么把民族定義成一個想象的共同體;第二,民族這種模式,是怎么通過民族主義運動的四波浪潮在全球擴散的;第三,如果民族只是一種想象,為什么民族歸屬感和民族主義常常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反應。


? ? ?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看本書的第一個重點:在安德森眼中,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他認為,民族本質上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這里的想象不是捏造,而是群體形成共同認知的一個必要過程。具體到民族這個概念的形成時間,安德森認為是18世紀。18世紀發生的大事主要有兩件,一是舊共同體的衰落,二是印刷語言的興起。這兩個變化合在一起,使得人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進而催生了民族這種新的共同體的形成。

? ? ? ? 舊共同體的衰落,首先是神圣的宗教共同體的衰落。在民族形成之前,世界是靠宗教這種非常重要的膠水“黏”起來的。根據宗教,世界被分成了不同的信仰圈,圈里的信徒都覺得,自己信仰的這個宗教具有獨特的神圣性。在作者安德森看來,其實中國的儒家學說也是一種宗教,叫儒教。中華帝國的儒家信徒就有這么一種傳統觀點:一個來自化外之地的野蠻人,如果一心學習中華文明,學會中華文字,就算是開化了,可以被接納為我們這個神圣的共同體的一員。?

? ? ? ? 今天我們看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就算是當時讀書識字的中上層,也沒怎么見過世面,認定了自己所處的環境提供的東西,就是好的。但是經過了15到17世紀的航海大發現,18世紀的人們,已經大大地擴大了地理視野、文化視野,而原來那種自己的信仰最好、最棒、最神圣這個觀點,出現了很大的動搖。大家發現,自己的圈子之外還有不止一個圈子,每個圈子有各自的神和重要典籍。這就使得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宗教起到的維持共同體的作用,也在衰落。

? ? ? ? 另外一種舊的共同體,是政治性的,也就是王朝制的國家。在民族國家出現之前,由一個獨裁君主統治的王朝是一種主要的政治體制。在18世紀,西方受到啟蒙運動和各種革命運動的影響,獨裁君主原來那種靠著“君權神授”的理念統治的正當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君主們需要尋找新的理念,來給自己的統治,補充合法性。?

? ? ? ? 宗教和王朝的這兩種共同體的衰落,意味著人們在理解世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關系時,越來越少采用這兩種視角:我是屬于某一個宗教的信徒,或者我是屬于某一個國王的子民。印刷語言的興起,給他們提供的恰恰的是一個有力的新視角:我屬于某一個特定語言群體,我和一個想象中的龐大的讀者群在一起。?

? ? ? ? 接下來,我們就用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例子,講講印刷語言。?

? ? ? ? 在莎士比亞生活的17世紀,英語是一種還沒有被大家廣泛認真對待的語言。雖然英國的普通民眾已經不在日常生活中用拉丁語溝通了,貴族們還是覺得,不懂拉丁文就等于沒文化。因為不是外交語言,海外學者也認為學英語毫無意義。但在莎士比亞看來,英語是一種豐富的大眾語言。他自己的思想就深深扎根于大眾之中,他的劇本大多也是用英語寫的。 當時的印刷業已經具備了早期資本主義企業的形態,開拓新市場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在精英的拉丁文讀者市場達到飽和后,出版商們到哪里去賺錢呢?當然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言”出版物市場。這個方言具體到英國,就是莎士比亞創作時用的英文。按當時的規矩,劇本的版權屬于劇團。出版商拿不到莎士比亞的原稿,就派人坐到劇場里,去把整場演出速記下來,搶先出版。?

? ? ? ?到18世紀晚期,市面上流通的方言出版物越來越多,特別是各種地方性報紙開始出現。但是,出版商不可能針對每種方言都出一張報紙,那市場就太小眾,成本也太高了。于是,慢慢地,一些特定的方言崛起,登上了印刷語言的大雅之堂。 這些從各種方言土語中晉級的少數印刷語言,很快取代了拉丁文作為神圣的通用語言的地位,還劃分勢力范圍,創造了新的版圖,刷新了人們對共同體的認知。因為印刷品和地方報紙等媒介,原來交流不便的人們,現在能想象自己和無數陌生讀者聯系在一起。

? ? ? ?比如,你每天早上都要看本地報紙,出門發現鄰居也在早上看報紙,去街上逛逛,在理發店、咖啡館等地方,人們也在讀同一份報紙。你肯定會想,在這個報紙的發行區域里,還有很多人,他們也會在差不多的時間,打開這同一份報紙。這個群體很龐大,但同時又是有限的,因為出了這個勢力范圍,就是別的群體,讀不一樣的東西。這種以印刷語言為媒介想象出的有邊界的共同體,就是現代民族的雛形。

? ? ?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個重點,資本主義對開發新市場的渴望,伴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在人類語言多樣性的基礎上,催生出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印刷語言,制造了不同的聯結感和歸屬感,進而形成了民族。


第二部分


這個觀點可以說是本書最大的理論創新,人們先在認知層面,有了對民族的想象和民族主義的情緒,才把民族這么一種共同體的形態,從虛空中召喚出來,從此作為一種社會事實,登上了歷史舞臺。不僅登上了歷史舞臺,還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擴散到全世界,成為塑造現代國際體系的重要因素。這就是我接下來要為你講的重點,從18世紀到20世紀,民族主義在全球擴散的四波浪潮。

? ? ? ?安德森不僅在民族起源問題上提出了新觀點,對民族主義的傳播路線,也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首先,他明確反對之前認為民族主義運動起源于19世紀歐洲的傳統觀點,認為最早爆發民族主義運動的地方不是歐洲,而是18世紀晚期的美洲殖民地,特別是西班牙帝國下屬的南美洲殖民地,現在的委內瑞拉、墨西哥、秘魯等國家。那里的歐洲裔移民最早發展出了他們自己的民族概念,把自己和母國西班牙明確區分開來。不僅如此,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還成為了歐洲民族主義運動的藍圖。歐洲人把美洲發明的民族這個模式發揚光大,以至于到了今天,人們普遍把歐洲當成首創者了。他還指出,即使是歐洲的民族主義運動,也分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是19世紀早期民間自發的創造民族運動,下半場是從19世紀中期開始,統治階級接棒,開始了官方力推的民族主義運動。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和非洲的被殖民國家掀起的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已經是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最后一波余韻。

? ? ? ?我們先來看看安德森鑒定的第一波浪潮。美洲殖民地的歐洲移民,在18世紀下半期逐漸發展出了民族這個新的共同體想象,他們的分離情緒在19世紀早期全面爆發,表現為西屬美洲殖民地紛紛起來反抗歐洲母國的控制,最終分裂為十八個不同的國家。為什么歐洲移民會割棄和母國的聯系,發展出新的認同呢?這背后既有著政治經濟利益的考量,也有著人們在心態上潛移默化的轉變。

? ? ? ?在上層精英那里,殖民地官員長期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他們出生在殖民地,被認為比母國人低劣,不適合擔任高貴的公職。因此,他們沒法進入母國的權力中心,也發展不出真誠的歸屬感。與其在鄙視鏈的下游忍氣吞聲,不如一拍兩散,自己占山為王。在普通民眾那里,從18世紀后半期開始,資本主義印刷業在美洲發展起來,最早的美洲報紙開始出現。這些報紙報道的新聞,比如天氣,船舶什么時候起航,某某港口的貨物的時價,本地有錢人的婚禮等等,聯結的是生活在這一特定區域的讀者群體,造成了不同的想象的共同體。安德森特別指出,他不否認政治經濟利益在根本上的重要性,但是,民族這種新的共同體模式的出現,離不開人們在認同感、歸屬感和聯結感上的轉變。

? ? ? ?民族這種模式從美洲傳回歐洲,迅速掀起了民族主義的第二波浪潮。跟大多數革命性運動一樣,歐洲民族建設運動的先鋒是語言學家、民俗學家等知識分子。他們編撰詞典,挖掘民族傳統,積極推廣標準化方言,制造各種神話、詩歌、報紙和意識形態,使民族這種想象更深入人心。民眾的情緒日益高漲,引發了風起云涌的群眾性民族運動,比如意大利統一運動、德國統一運動等等。這給統治階級造成了強大的壓力,迫使他們主動吸納這股新思潮。尤其是那些王朝制的帝國,比如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在它的統治范圍內,說著不同語言的不同民族已經成形,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它的合法性就危險了。舊帝國們采取的是什么樣的政策呢?那就是主動披上民族的皮膚,偽裝成民族國家。比如說,發明類似“大俄羅斯民族”這樣的概念,將治下的臣民打包到一個范疇里,合法化帝國的統治,同時在向外擴張的時候,打出為了民族利益的旗號。

? ? ? ?對這股“官方民族主義”的第三波浪潮,安德森的語氣是很諷刺的。他說,民族那既短又緊的皮膚,竟然被撐大到覆蓋帝國龐大的身軀,簡直像一個得了橡皮病的人一樣。不過,這似乎也從側面證明,民族這種共同體,確實依賴于人的主觀建構。 而離我們比較近的二戰之后的民族解放運動,已經是民族主義運動的最后一波。到了20世紀,推廣民族這種想象的媒介,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報紙上了。亞洲、非洲的后起國家,有意識地通過大眾傳播、教育體系、行政管制等種種手段,來“建造民族”。在安德森毒辣的眼光下,甚至連繪制地圖、進行人口普查、建立博物館,這種表面上看起來跟意識形態無關的事,也是國家用來建設民族認同的手段。因為人口普查用數字告訴你,你和多少同胞聯結在一起,地圖清清楚楚地標明你所在的共同體的邊界,而博物館通過對物產、古跡進行展示和解讀,目的是在歷史深度上,塑造你對于共同體的想象。分析到這里,不得不說,安德森把這個從想象和認同出發的民族理論,發展的淋漓盡致。

? ? ? ?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二個重點,安德森突破傳統觀點,詳細分析了民族主義在全球擴散的四波浪潮。


第三部分

? ? ? ?今天,民族國家已經是國際體系的標準玩家,我們也知道,民族主義常常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反應。這就對安德森的理論提出了一個挑戰。如果民族真的只是一種想象,民族歸屬感、民族主義這些東西,說到底不過是一些文化人造產品,為什么在短短兩三百年間,它們就在我們內心深處扎下了根,驅使我們為建立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而奮斗,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拋頭顱、灑熱血,為那些從來沒見過的、本民族中想象的成員犧牲?這就是我要講的最后一個重點:人們之所以愿意為民族這種想象自我犧牲,是因為民族是我們生來就有的天然屬性,為民族犧牲被認為是一種崇高的行為,也因為民族被假想為永恒的,滿足了人們對意義和不朽的追求。

? ? ? ?這段話聽起來有點兒晦澀,主要是因為它談論的都是很抽象的東西。不過,這段話不難理解,只要把民族和民族主義,跟家庭和宗教這兩個常見的概念放在一起討論就行了。?

? ? ? ?先比較一下民族和家庭。不知道為什么,人類對一切自然形成的連帶關系,比如家庭,民族,常常懷著一種烏托邦式的想象。家庭一直被設想成一個充滿了無私的愛和團結的領域,哪怕在實際中,家庭是一種權力結構,成員間的地位常常是不平等的。民族內部同樣存在不平等和剝削,但是,和家庭一樣,民族也常常被設想成一種平等、深刻、同志一樣的友愛關系,是一種本質上非常純粹的事物。而為了純粹、無私的東西而犧牲,被認為是一種道德崇高的行為。換句話說,為民族犧牲,就和為家庭犧牲一樣,賦予了人們一種道德崇高感。在安德森看來,這種情感上的回饋,是我們愿意為本民族犧牲的原因之一。

? ? ? ?把宗教和民族主義放到一起比較的時候,安德森認為民族主義一定程度上具有宗教的性質。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因為自古以來,宗教確實承擔著麻醉人們生活中各種不幸的功能。這些不幸常常是隨機、偶然的。比如說,為什么我天生是盲人?為什么我的好友出了車禍?這些不幸沒有任何意義,它們就是不幸本身。但我們常常沒有勇氣直面真相,為了化解痛苦,去尋找各種解釋,想要把無意義轉變為意義。這時宗教就能起作用了。它會告訴你,這是因果輪回,這是主對你的考驗啊,諸如此類。

? ? ? ?認為馬克思說的不對,是因為宗教對這些無意義事物的解釋,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說,你遇到了困難,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如果你信仰基督教,你可能會變得積極一點兒,因為它會告訴你,你人生的意義就是努力工作,增添上帝的榮耀,你在俗世獲得的成功,將成為你通往永生的天國的階梯。

? ? ? ?但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宗教信仰逐漸退潮,新興起的自由主義等各種思潮,都是面向現世的思想體系,不關注宿命、來世,也不回應人生命中的無意義的各種苦難。倒是民族主義,雖然也叫“主義”,卻跟宗教一樣,非常關心意義和不朽,還把這種想象嫁接到了民族這樣一個世俗的共同體上。舉個例子,我們知道法蘭西民族不過只有數百年歷史,但法國知識分子德勃艾,卻能振振有詞說:“我生為法國人是相當偶然的;然而,畢竟法蘭西是永恒的”。他不是真的不知道本民族的歷史,而是人們需要一個永恒延續的民族的想象,來化解和升華生命無意義的痛苦。

? ? ? ?再比如說,近代中國遭受殖民侵略,多災多難,歷史上為爭取民族獨立而斗爭的人民英雄們,他們的犧牲本身是不幸的,但是,我們通過天安門廣場上的英雄紀念碑,通過每年烈士紀念日在烈士陵園的默哀,來紀念和歌頌他們的永垂不朽。他們的不幸犧牲由此被轉化成了神圣的意義。個體的生命雖然逝去,所屬的民族卻將永恒存在,他們也因此實現了不朽。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民族主義是一種新時代的、對人們追求意義和永生的回應,能夠激起人們最勇敢、最無私的奉獻的情感。


總結

? ? ? ?說到這兒,這本書的內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來簡單總結一下為你分享的內容。

? ? ? ?首先,為你介紹了安德森的核心觀點,他認為民族是一個通過想象被創造出來的共同體。在18世紀晚期,當資本主義印刷業開始以普通民眾為目標,開拓方言印刷品市場,原來缺乏溝通和交流的人們,逐漸獲得了和陌生同胞聯結在一起的想象。這種主觀上的建構和認同,奠定了現代民族意識的基礎。?

? ? ? ?其次,詳細分析了民族主義運動在全球擴散的四波浪潮。安德森提出,對民族的想象和民族獨立運動,最早起源于美洲殖民地而不是歐洲。歐洲“盜版”了美洲發明的民族模式,并且通過群眾性民族主義運動和官方民族主義運動兩波浪潮,將這個模式發揚光大,為現代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體系搭好了框架。二戰之后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建造民族”運動,后來居上,通過各種手段,比如地圖,人口普查,建設博物館等,推廣民族這個共同體的想象。

? ? ? ?最后,解釋了為什么在短短幾百年間,民族和民族主義就在人們心中扎下了根,獲得了強烈的情感正當性。安德森認為,民族作為一種天然屬性,跟血緣關系一樣,被認為是一種純粹無私的友愛關系,為民族犧牲因此能帶給人們道德上的崇高感。同時,民族常常被認為是永恒和不朽的,一定意義上蘊含著一些宗教的性質,能夠化解和升華個體生命中的無意義和痛苦,因而常常能激起人們無私的自我犧牲精神。


? ? ? ?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對于民族和民族主義,安德森拋出了一個啟發思路的新理論視角,但是這個視角是不是完美到無懈可擊的程度呢?也不是。 比如,安德森的整個理論,都在強調民族是被集體認同建構出來的。這個視角邊緣化了經濟、地理、政治等許多在現實世界中影響重大的因素,不免有一點以偏概全。另外,就算民族真的是通過集體認同感形成的,安德森作為一個理論家,也沒有通過扎實、嚴謹地考證某個歷史案例,來把民族建構的具體過程,給有力地展現出來。 此外,安德森關于印刷資本主義的核心論點,主要來自歐洲和歐屬殖民地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在能不能真的成為一種民族形成的普遍模型這點上,受到了不少批評和質疑。有學者就從安德森沒有分析的國家的歷史經驗入手,指出他的理論的不足。


留個思考,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還會有哪些共同體是想象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信息主體來源《得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進一步讀此書詳細了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763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238評論 3 42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823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604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339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713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712評論 3 445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9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44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01評論 3 35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97評論 1 372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44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31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3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21評論 1 29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128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347評論 2 377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